不知道天堂有没有文学,如果有,那辞别人世已一年的莫树材先生肯定又在与文学为伴。
莫树材先生离开心心念念的桥头文学,已经整整一年了。2023年9月18日,被人尊称为材叔的莫树材老师永远离开了人世。去年9月18日这一天,我是不相信材叔走了的,因为此前没有收到材叔有病危告急的有关消息,19日上午快下班时,材叔不幸因病逝世的消息得到证实。在确切了解到材叔与世长辞的那一刻,我的脑洞有点空白,有点不相信他老人家就这样告别了桥头文学,一下子上升去了天国。
其实,9月18日傍晚,张飞主任曾打电话给我,问我材叔的有关情况,我当时在开车,手机开着免提,告知张主任说材叔在桥头医院住院,前不久我们还去看望了他老人家。回到家,我连夜在桥头文学公众号做了一条推文,报道了桥头作协、东莞市小小说学会部分作家15日下午到惠州开展文学采风交流活动的资讯。材叔最喜欢看我主编的桥头文学公众号的推文了,他看到桥头文学欣欣向荣、活动不断、新人辈出、佳作迭出,总是很高兴。在他生前,哪怕是住院期间,桥头文学公众号的推文,材叔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第一个读者,我们亦师亦友,一起遨游在文学的海洋里,乐此不疲,俩人经常交流,材叔没有架子,他很多时候都是鼓励我要好好坚持做下去。
去年9月18日晚,我是真的不相信材叔走了。我想起材叔在医院住院时的音容笑貌,那时材叔虽然人有点憔悴,但是面色还是比较精神,而且见人还是像往常一样微笑致意,我哪里会想到他在9月18日凌晨竟然就离开了伏兹念兹的美好人世了呢?否则18日晚上的推文一定是推纪念他悼念他的文章啊!
次日一上班我就向领导打听,但是领导也没得到确切消息,联系材叔家人,一时也没联系上。昨晚我虽然感觉有点不祥,但是思想一时凝固,竟然不知如何开口问候材叔的家人。我想,“逝世”是非常敏感、非常忌讳的词语,不要唐突使用,何况18日晚上深更半夜的,怎么好意思打扰材叔家人!而且我也相信材叔,材叔住院期间,经常与我微信互动,我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时不时要请示汇报,材叔总是会耐心地、很快地回复。在普济医院和桥头医院住院期间,我们日常网络交流很多,借工作之机,我时不时问起他的住院情况及健康状况,并曾多次前往医院探望,祝愿他老人家早日康复。后来我还组织一些桥头作家集体去普济医院看望材叔,大家要材叔安心养病、祝他早日康复。材叔交待我登记好他家人收到的作协同仁的心意和慰问金,并列好清单给他,材叔亲自到作协群里向大家表示感谢,并鼓励大家加油好好创作。一向乐观的材叔,对待生死是那么豁达,对生命有着无限美好的憧憬,与作协同仁一直朝夕相伴,特别是桥头文学、桥头小小说让他的晚年生活充满了乐趣与激情,他是放心不下他的挚爱的文学的。他曾多次说文学延缓了衰老,文学让生活充满了活力,材叔退休后20多年,不断谋划桥头文学、桥头小小说,为桥头作协和桥头小小说创作基地殚精竭虑,带领桥头文学闯出了一片新天,打造了桥头•中国小小说特色文化品牌,出现了“桥头文学模式”和全国小小说的“桥头模式”,他与省内外那么多文朋诗友往来密切,交情深厚,他怎么会突然撒手不管了呢?
记得去年春节上班后,我第一时间去材叔家给他和他家人拜年,顺便商量桥头作协新春文学创作座谈会召开事宜。期间,看到材叔在新的一年龙马精神、容光焕发,我的心里感到既温暖又高兴,连连祝福他老人家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文丰笔健、再创佳作。材叔颔首致意,笑容可掬,连说“谢谢,谢谢”,还给我发利是,那个温馨的新春场景与几个月后材叔在秋声里溘然长逝的悲泣,完全是两重天。去年9月19日上午在确切得知材叔不幸逝世后,我仍然觉得难以置信,我强忍着悲痛,整个中午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静静地回忆材叔的生前往事,感觉他仿佛还活着。我含泪一遍遍梳理他的业绩成就,撰写《沉重哀悼桥头文学的领路人、著名老作家莫树材因病逝世》的文章,喉头几次哽咽,尤其是看到材叔生前自己最喜欢的那张坐在藤椅上的照片,泪水不禁夺眶而出,仅仅一天他就与我们阴阳相隔,怎不令人难过?去年2月18日第四届“扬辉小小说奖”暨“华通杯”广东省第三届小小说“双年奖”颁奖大会在桥头举行的前几天,他跟我只是说因脚有恙要去一趟医院看看,并不曾说有重疾,看病归来他回到自己家中静养。因腿脚不方便,颁奖盛会材叔虽然没有出席,但是他还是发来微信祝贺大会圆满举行。4月初第九届东莞荷花文学奖面向东莞全市征集评选,看到征集消息,材叔马上来信嘱咐我帮忙整理他的业绩成果、做好参评申报材料并帮他递交参评资料,他对文学的热情、拼劲、坚守和执着,哪里像个80多岁高龄的人啊!材叔就像一个文学青年,始终跋涉在文学的路途上,不断做出表率,不断勇攀高峰,其奋进姿态、进取精神,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啊!
在材叔身上,我看到了灯塔,这不是恭维,是真切的感怀。材叔就是一座灯塔,指引着无数有志于在文学之路上前行的文学青年,其中也包括我。材叔自己的文学之路,是靠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是用一个又一个文字码出来的。材叔从1958年发表第一篇习作《端午探亲记》算起,他整整写作了60多年,寒来暑往,冬去春来,那份持久而执着的追梦情怀,没有顽强的毅力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60多年来他扎根乡土,孜孜以求,身体力行坚守创作,还搭建文学阵地,惠及他人,他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画了美好的大千世界,鼓舞了不计其数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他先后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时代文学》《小小说选刊》《广州日报》《东莞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200多万字,并出版《骤雨中的阳光》《故乡诗情入梦来》《理发问题》等个人专著10部,主编文学作品选10多本,其个人著述成果丰硕,让人油然而生敬意。材叔作为一位成熟的老作家,在省内外知名度很高。著名评论家杨晓敏称赞他是小镇人物,并在《小镇人物莫树材》一文中不吝评价说:“他的写作溢满故乡风味,倾情塑造岭南人物;题材涉猎宽泛,洞悉人间情义;语言兼顾方言,朴实不失诙谐。”著名作家蔡楠在《描摹岭南地域风情的高手》一文评价说:“莫树材用他摇曳多姿的文笔,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岭南人物谱系。这是他对小小说的一个突出贡献。”
一个人的文章得到世人的认可不容易,反过来,也证明一个人不简单。材叔就是一个著作等身的人,他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可。在我看来,材叔文章写得好、写得多,只是材叔生活的一部分,他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则倾注在为桥头文化、桥头文学培根和传承的岁月光环里。桥头文化、桥头文学不会忘记2003年。这一年,莫树材从桥头镇政府党政办退休,马上转身积极投身于文学事业,经过紧张的筹备,在这年的12月26日成立了东莞市作家协会桥头分会,这是桥头历史上首个文艺协会,莫树材当选为首任会长,从此,桥头文学开启了新的篇章、新的里程。“羊群走路靠头羊”,有了材叔,桥头开始了文学新的追梦之旅。材叔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桥头文学的领路人。5年后,逢山开路的桥头作协果然迎来了新的嬗变。2008年材叔找到了桥头文学的突破口,看准了小小说在东莞的未来前景,果断推动桥头作协成立“小小说创作中心”,提出“远学郑州,近学惠州,力争3-5年内把桥头打造成为东莞市小小说创作强镇”的口号,桥头文学自此有了明确的方向。桥头文学“异军突起”的钥匙一旦找到,就顺理成章有了新的发展空间。他的想法得到了桥头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于是大幕拉开,筑巢引凤,搭平台,建阵地,创基地,定机制,接着,一场又一场文学活动精彩纷呈,一篇又一篇文章飞向大江南北,桥头文学、桥头小小说的名号就此打响。
这里面,少不了莫树材的运筹帷幄和积极推动。我认为,桥头文学、桥头小小说能够“异军突起”,与谋定的几个大赛在桥头举办分不开。2007年开始的东莞荷花文学奖、2008年开始的东莞市小小说创作大赛、2013年开始的扬辉小小说奖,不管是形式,还是实际功能,都极大地激发了作家们的创作热情,挖掘了作家的创作潜能,激活了桥头的文学创作土壤,大大活跃了桥头的文化氛围,这里面都是材叔在其中起着积极作用。后来,桥头作家大多从这里起步,迈向全省,迈向全国,这里的文学天地无疑是他们腾飞的起点。有人形容莫树材是“一个人带动一座城”,确实,材叔以自己的一已之力,托起了桥头的文学创作,他就像一个引擎,带动了整个桥头的文学发展。
为了桥头文学,材叔总是在深深思考。我清楚地记得,材叔逝世前的前几年他就想让贤,想把桥头作协主席的担子交给年轻人,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愿望更加强烈。对下一届桥头作协班子成员,材叔亲自安排建议人员名单,多次提议要我来接过担子。2022年11月10 日材叔在微信说:“刘帆,以后凡是事关名誉的事都不要把我报上去,让后辈多亮相。切记。”由于疫情期间不宜聚集,对于作协换届问题,材叔非常关心,也很急迫,2022年12月28日材叔发微信给我,提议在作协群里用接龙的方式选举新的作协班子成员,他说:“群里接龙选举是可行的,可以试试。超过半数会员同意就选举结束。这是疫情期间最好办法。”考虑到程序问题,最终选举提议暂缓,接龙没有进行。但是到了2023年3月30日,材叔还是把桥头作协的接力棒顺利交到我的手上。听到换届选举顺利完成的消息,材叔在医院特意发来祝贺微信。材叔是桥头作协创会会长和首任会长,他长期关心桥头文学发展,不考虑个人荣誉得失,其高风亮节、甘为人梯的品德让我心存敬意。
唐·李白《行路难·其二》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你在文学之路、人生之路上艰难跋涉、苦苦求索之时,如果有人为你引路、搭平台、鼓励你并助推你起步向前,你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材叔一生关心过很多未名文学青年,扶持他们走上文学的康庄大道,这在外界有口皆碑。很多作家饮水思源,至今都忘不了材叔。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知名作家刘芬就曾写过一篇《一个人带动一座城》的文章,她在文章中说材叔是她的文学领路人,她说自己就是在材叔的关心、扶持、鼓励下成长起来的作家。刘芬女士早期曾在桥头的某酒店上班,时不时写点小随笔,餐厅的经理把她的小文章拿给材叔指导,没想到材叔百忙之中给她亲笔写回信,表扬她“文笔清新,很有潜质”,这八个字就像八盏探照灯,照亮了刘芬的心田,也改变了她后来的人生轨迹。
材叔无论是生前还是如今,都是很多文学人士仰慕、敬佩和学习的对象。材叔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在文学道路上追梦,60多年后在离开人世的这一年还在文学道路上奋楫扬鞭,并在2023年6月成功摘取第九届东莞荷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含小小说),他的奋斗经历和锲而不舍的坚守精神,实在是学习的楷模。
现在,材叔离开他一生无比热爱的桥头已经整整一年了。去年他静静地离开人世,没有公开的哀思会、告别仪式,“质本洁来还洁去”,或许他不想惊动太多人,只想安安静静地以书为伴,去到天国继续自己理想的文学梦境。但是,过去一年来,他的躯体虽然不在人间,但是他的精神和业绩仍在桥头闪闪发光。正如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胡磊去年在获悉材叔逝世后写的挽联那样:“英才驾鹤,文化东江万倾雨;贤士去归,功隐桥头一荷香。”去年九月是桥头文学无比哀伤的日子,桥头文学痛失一面旗帜、一个精神领袖,杨晓敏、申平、郭晓霞、胡磊、海华等诸多省内外知名人士和好友纷纷发来挽联、唁电哀悼材叔,称赞材叔“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是的,材叔生前编撰的《桥头风物志》《小城故事》《桥头故事》等乡土文化教材如今还在一个又一个文化人心中活着,他一手开创的桥头小小说还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传为佳话,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莫树材文学资料馆还在桥头的碧莲路作为“文学地标”闪闪发光,指引着前来瞻仰的人们燃起文学的圣火。
材叔似乎并没远去,我相信,入选过《见证春天——东莞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人》的莫树材还活在他的文学世界里,他的文学之心还与我们相连。
“莫树材是一个高度自律和心怀大爱的作家。多年来,他不仅自身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学创作,更是在扶持新人方面不遗余力,甘愿为人梯,让后辈踩着他的肩膀攀登文学的高峰。在他的带领下,桥头成为东莞文学重镇,东莞的最高文学奖项----荷花文学奖因他而落户桥头,东莞的小小说发展得益于他在桥头创办的小小说创作基地,他以一己之力,不仅推动了桥头的文化发展,也推动了东莞文化的发展。”
这本书上的评价,今天仍然是我深深怀念文学的追梦人、桥头文学的领路人、一代文学巨匠莫树材先生的最好理由。
莫树材先生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作家简介
刘帆,籍贯湖南常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知名作家,评论家,诗人。出版小说集、理论文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诗集多部。作品在《小说选刊》《作家文摘》《小小说选刊》《诗选刊》《台港文学选刊》《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发表。作品多次登上国内年度排行榜。多部作品被译介至国外传播。20余篇作品入选全国各地语文试卷。曾获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全国第四届“扬辉小小说奖”成就奖、《百花园》优秀作品奖、第三届上海市民诗歌节诗歌创作比赛一等奖等重要奖项。现任广东省小小说学会副会长、东莞市小小说学会会长、东莞桥头作协主席、《荷风》杂志主编等。定居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