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新语|刘帆:写最熟悉的人和事——评田青青小小说《鲍老太洗澡》《尹老太的遐想》《最后一面》
东莞+ 2025-09-18 21:12:07

田青青是一位优秀写作者。八年前,她以素人面孔入选《荷风》2017年冬季号“莞邑新星”。如今她仍在写作,且成为省作协会员,反映出她素人写作之路的扎实稳健。

一个作家写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把平常的生活变得不平常,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这个我非常赞同。但仅仅这样还不够。今年以来,AI写作热议不断,但机器永远不懂得人类的眼泪和痛感,而对有温度有思想的作家而言,熟悉的生活是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田青青这组小小说关注老年人的痛感,她把写作的视角缩放,聚焦老年女性。这可能是她的一次尝试,虽然文字还达不到力透纸背,但也并非平淡无奇——她用质朴的语言带给读者一个陌生化的天地,在那个天地里,需要社会和人心去关照一个个无助但又需要尊严的老年群体。《鲍老太洗澡》《尹老太的遐想》《最后一面》作为一组小小说,仿佛一个闭环,彼此形成一个个独立状态和精神空间,这里面有作者的细微观察和描摹,而情感是维系小说情节递进的重要砝码。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一般是有生活的原型和底色的。据田青青讲述,她的这些作品都是有生活原型的,那就是她的奶奶,是作者不经意的思维洞察和有心的素材积累。

《鲍老太洗澡》是一篇有关老人尊严的独特小小说。故事一开始就设置悬念,卧床半年、已经84岁的鲍老太嚷着要儿子们送自己进养老院。老太太儿孙满堂,个个不理解,因为如果送老人去养老院,势必会让邻居看笑话、被指责不孝顺。面对这个棘手事情,儿子们如何应对,就成为小说如何步步推进、不断波折的重要因素。在一番动员和安排下,儿女们、孙子们献计献策,但最终在“洗澡”这个问题上陷于尴尬,原来老太太之所以固执地要去养老院,孝顺的男人们始终没明白,作者巧用一句话结尾就揭开了谜底,原来老太太到老还在维护女性的隐私和自尊。作品中,孝子贤孙尽到了“孝道”伦理,却忽略了老太太始终是一个女性的身份,在这篇看似啼笑皆非的故事里,作者用细微的语言塑造了一个顾忌隐私、抗拒儿孙们洗澡的瘫痪老太太形象,批评了儿孙们忽视老人心理需求的做法。小说生活细节逼真,人物鲜活,一个“洗澡”故事就让生活的矛盾进入人们的视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尹老太的遐想》写的是留守老人问题。这也是直面现实生活的镜像写作。小说写尹老太一个人在老家生活多年,晚年生活很孤独,没有一个人陪在她身边。儿孙们都在外面谋生,他们从老屋走出去,却把声音丢在了老屋里。尹老太的孤寂不是生活的个案,而是无数个尹老太在无声呐喊。作品语言简洁,且巧用伏笔,如文章开头写道:“黄昏时分,尹老太卧在屋檐下的躺椅上,昏昏欲睡,又不敢睡。要是白天把觉睡完了,夜里就不好过了。”使下文的展开和结尾的开放,形成一个整体,实现了作品彼此照应、首尾圆合。作者的精心构思,旨在用沉重的笔调去关注老人的心灵世界,面对空心村、空心屋,老人们不但精神上寂寞、空虚,而且内心充满了期盼与渴求,他们要的不是金银财宝,要的只是亲人的关怀与温暖,“其乐融融”是他们精神生活的真实诉求。尹老太的遐想并非不切实际,而是有着现实的心酸且令人绝望的图景!小说以小见大、立孔成像,深刻揭示社会养老需要的关切,流露了如何让乡村复活的希冀。

《最后一面》是一篇令人心酸又带有隐喻意味的小小说。作品通过尹老太和妹妹的互动关心到老了无法走动的无奈感慨,写出了生活本身存在的矛盾与忧伤。说老实话,年轻人想见谁,随时都可以见,尤其是现在交通、通讯无比发达的年代。但是老年人,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人,与亲人见面却非常难,因为他们身体上行动不便,丧失了出门的能力,同时心理上又担心给子女添麻烦,哪怕是姐妹俩见一面,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见一面少一面,直到“来生再见”。这种人性悲歌,固然有年老体衰带来的现实困境,但是如果儿孙绕膝、尽享天伦,或许是另外一种情形。年轻人背负生活的重压,选择远离故土、背井离乡,疏离之下造成的痛苦,其实质是无法定义对错却值得思考的社会课题。

三篇作品聚焦老年女性,从最熟悉的人和事入手,用独特视角展现生活,反映了田青青的成熟、思考与创新,而对人性心理的深入探究和细致入微描摹,是这组作品成功的关键。

文字:刘帆 编辑:沈汉炎 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