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檐铃丨刘帆:并蒂荷花映桥头
东莞+ 2025-09-12 10:13:17

在东莞市桥头镇,有两朵花令世人瞩目。一朵是自然的荷花。莲湖的荷花,每年的四、五、六月,那一股清香,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前来赏荷、旅游,真的是热闹非凡。另一朵是文学荷花,这是盛开在桥头荷花之上的人文之花。人们慕荷之圣洁“出淤泥而不染”,便想出一个移栽荷花的好办法,那便是将荷花种在文学上,将荷花与文学联姻,生成东莞荷花文学榜,这朵花经培植后璀璨夺目,成为著名文化品牌,形成有名的地方经验。但凡到这里来的社会名流和商旅之士,他们嘴上或笔下谈论的,几乎没有人离开过“荷花”二字。

“牵花恰并蒂,折藕爱连丝。”荷花让人们百看不厌、藕断丝连、意夺霞飞,生出这样的感慨和思想,既不奇怪,也很自然,因为荷花扎根在人们心里。赢得众口一词“称赞”的荷花,圣洁、清白、高尚,总是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这除了荷花的气质和美好寓意外,还有,就是因为文学是值得仰望的信仰。

对于荷花,文学人基本上是这么认为的。桥头人懂荷花,他们在一湖荷花上做起文章,还长此以往坚持举办纯粹的文学赛事,桥头的创新做法让人刮目相看,因此,无论怎样形容或赞美,都是不过分的。“荷花文学榜”历经近二十载洗礼,如今是越来越亮丽、越来越凸显文学高地的气象。

我是第七届荷花文学奖的得主之一。那是2019年。那一年的东莞荷花文学奖,竞争是很激烈的。很多高手、成熟作家参加比拼,当时我也是有压力的。好在我的心态比较好,既没有功利思想,也没有包袱,可谓轻装上阵。当时,我也想过,只要作品进入评委视野,尤其是终评委的视野,那便是胜利。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荷花文学榜自诞生以来便有一个硬性规定,那就是荷花文学榜坚持“追求卓越,宁缺毋滥”,坚持只聘请担任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评委为终审评委,国内文学名家如李敬泽、雷达、施战军、谢有顺、孟繁华、宗仁发等,都担任过荷花文学榜的终审评委。虽然我不是“追星族”,但是对文学一直充满仰望,作品能够进入一流文学名家的视野,本身就是一个里程碑。竞争意味着挑战。人的一生,如果没有接受任何挑战,那一定是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特别是写作,不知山高水长,不知水平高低,又如何写出令人拍案叫绝、令人过目不忘的好文章呢?

因此,我把当年在业界口碑还不错的《67号马车》投过去,既做好了听天由命的打算,也对如何评审充满期待。今天回头来看,参赛投稿一定不能盲目投稿,参赛者除了有涌动的自信心外,还要有自知之明、自我评估。我之所以选择《67号马车》去参评,是因为这部作品参评年度内得到很多作家、评论家的一致好评,这篇作品除了语言、结构和主题等可圈可点外,还有就是写作手法上有创新。这也是我敢于去比拼的底气。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厢情愿,评委们怎么看,我怎么知道呢?

但我相信,文贵创新。清代诗人赵翼《论诗》曾云:“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创新与变化,文章写作也是一样,也要不断创新超越,即使难以超越,也不要循规蹈矩、去写八股文。果然,第七届荷花文学奖终评委目光如炬、慧眼识珠,五个评委一致认可《67号马车》,从而让我有幸荣获第七届荷花文学奖小小说奖。当时评审结果出来后,主办单位举办了一场国内文学名家交流分享会,在会上有人向评委发问为什么是刘帆的小小说胜出?龚旭东评委在现场回答说,为什么是刘帆的《67号马车》胜出呢?因为作品有文体意识,在叙述方式上提供了更多的新的可能性,结构上把一个可以写成短篇,甚至中篇的内容浓缩成小小说,让它有很多有意味的留白,这种写法是小小说空间比较少见的情况,因此,他觉得应该提倡这种创新。

这说明“创新”是多么重要!当年评审揭晓时的那些花絮,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评委们独到的发掘眼光和专业、独立的评审精神,以及对文学的理解和把握,让我受益匪浅,后来我的作品频频得到更好的发表展示,不可谓没有一点影响。

荷花文学是一朵永远绽放的圣洁“荷花”,它表彰的虽然是优秀文学作品,但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激励,更重要的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标杆和阵地。东莞有了这个文学品牌,便不是文化荒原,而是文化高地。有幸登上这个高峰的文学写作者,内心始终在向这朵文学荷花致敬。他们在莞邑大地发出“何以荷花、何以文学、何以作家”之问,我想,这就是“荷花”在天地间的最好绽放。

因为,这样的绚丽绽放,永远美丽人们的心田。

文字:刘帆 编辑:沈汉炎 陈秋宇 实习生 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