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当非遗遇见数字化,原来可以擦出这么多火花
东莞+ 2024-06-27 21:44:14

在数字化时代,为非遗保护传承插上数字化翅膀,既是现实要求,也是必由之路。6月27日,由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主办的2024年第二期非遗培训班在市文化馆实验剧场举行。

受邀来莞授课的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中国家宴”系列宋代美学总指导、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河南省非遗保护和智慧化中心非遗直播间总导演尚娜,河南省非遗保护和智慧化中心非遗直播间运营总监、河南工业大学宋代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非遗美学研修导师张丹,以“当非遗遇见数字化”“非遗美学系统化创新实践”为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享。为期一天的培训,既有理论解析,又有案例分析,干货满满,让大家受益颇丰。

在上午的讲座中,尚娜针对非遗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普遍高龄化、非遗作品科技含量低、与现代生活连接不强、造血能力不强等,提出非遗遇见数字化是时代之必然,“地方性表达”是其存续之根,“现代化转变”是发展之趋,“数字化生存”是未来之势。她认为,借助短视频与直播,濒危非遗项目可以被更多人看见,电商与直播为非遗找到新活路,已成为非遗在现代“自发造血”的方式之一,数字化成为“非遗热”的重要助推力,互联网成为古老非遗与现代生活的重要连接,其突出表现是非遗保护数字化、非遗消费场景化、非遗体验沉浸化、非遗传播网络化、小众非遗大众化、大众传播精品化、在地非遗全球化。

尚娜表示,非遗数字化全面赋能非遗系统性保护,面向政府部门,全流程管理;面向非遗传承人,全链条赋能;面向社会大众,全方位传播。谈及“探索尝试”,她认为要提高站位,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融入现代生活,要提升素养,努力成为合格数字公民;要立即行动,融入互联网,拥抱数字化。

今年6月初,2024全国非遗传播活动创新案例项目名单在杭州揭晓,由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申报的“非遗小姐姐IP打造创新案例”成功入选,由河南省非遗保护和智慧化中心非遗直播间打造的“二十四节气·行走茶会”和“非遗美学堂”系列线上线下活动也齐齐入选。在下午的讲座中,尚娜、张丹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行走茶会”“非遗美学堂”等项目的运营经验。

其中,“二十四节气·行走茶会”按照“非遗+美学+科技”的发展模式,秉持“人在草木间,行走天地中”的生活理念,以及非遗美学“见人见物见生活,观山观水观人心”的传承理念,围绕二十四节气持续开展“非遗进景区”“行茶之旅”“寻宋之美”等活动,通过融合文旅景区场景、文化内核复原再现和现场体验、短视频传播和线上直播等多种方式,场景化展现、沉浸式体验、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和宋代美学,助力河南非遗传承发展。

培训活动结束后,东莞市文化馆还和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签订了共建协议书。接下来,双方将在推进东莞非遗进校园、粤港澳非遗墟市、鸿福桥市集等项目美学的策划实施,就木鱼歌以及东莞本土潮流乐队的艺术特点进行作品编创,开展非遗的调查、研究和整理工作等内容进行深度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共同为扎实做好东莞非遗系统性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市非遗专家,各镇街文化服务中心非遗分管领导、负责宣传工作的业务骨干、非遗专干,各镇街非遗传承人,非遗讲解员志愿者等近200人参与此次培训,进一步加深对非遗数字化、非遗美学的认识。

文字:赵水平 图片:张奕诗 罗晓君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