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非遗实践老师”,是东莞“莞脉传承”非遗进校园再出发的创新之举,是推动非遗在校园深扎根的重要支撑。继2024年成功培育首批33名“非遗实践老师”后,第二批“非遗实践老师”培育工作又正式开启。

近日,2025年“莞脉传承”非遗进校园之非遗实践老师培训班开班仪式在东莞市文化馆举行,全年非遗进校园工作的序幕由此拉开。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多元,既有干货满满的专家授课,又有首批“非遗实践老师”的经验分享,还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带来的非遗体验课。此外,参加培训的老师还参观了市非遗展厅,全面深入了解东莞非遗。在分组实践环节,大家积极互动、热烈交流。为期两天的系统培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大家收获颇丰。

30名“非遗实践老师”培育对象集中培训
非遗进校园,师资是关键。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促进学校因地制宜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教育活动,提升“非遗在校园”的影响力,着力培养一支明理论、懂实践、会教学的非遗师资队伍,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东莞市中小学艺术联合会,在2023年底启动了“非遗实践老师”培育工作。

2024年,针对第一、第二、第三批东莞“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的美术、音乐、体育老师,通过市馆集中培训、传承人与学员“一对一”培训以及现场课堂考核等形式,成功培育了第一批、共33名“非遗实践老师”,推动非遗进校园实现了全新的“1+1+1”活动模式(即“建立1所基地、配备1个特色非遗项目、培养1名非遗实践老师”),进一步扩大“非遗在校园”的影响力。
第二批、共30名“非遗实践老师”培育对象,来自东莞第四、第五批“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由每所学校推荐美术、音乐、体育相关科目的老师,具体学习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由学校根据自身教学特色和实际选择,自由“点单”。

培训班寄语新一批培育的“非遗实践老师”以加入“东莞儿童友好非遗联盟”为新动力,以培育“非遗实践老师”为新起点,为“非遗在校园”注入新活力,共同推动非遗在校园里扎根、开花、结果。
“理论+实践”让培育对象收获满满
非遗是一门系统的学科。身为“非遗实践老师”,必须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教学中精准引导,帮助学生透彻理解非遗的内涵、价值等,从而更好地传承非遗。


4月1日上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一级巡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华南展示基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杭,东莞市文化馆非遗部副主任黄凤琼,为大家讲述了东莞非遗保护概况、非遗保护制度与理论,让大家更加熟悉东莞非遗保护现状,更加了解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趋向。下午,来自松山湖实验中学的莫金平、沙田中心小学的陈美娥、石排镇石岗小学的孔泽钦,作为第一批“非遗实践老师”代表,分享了各自的“学”非遗、“教”非遗的经验做法。这些“非遗实践老师”既会表达,又会实践教学,让大家看到“非遗在校园”的更多可能。

进入非遗体验课后,受邀前来授课的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潮绣代表性传承人蔡小苹,向大家介绍了潮绣的起源、发展和技艺特点,并教授实用针法,让大家切身领略到潮绣的独特魅力。
4月2日上午,参观完市非遗展厅后,30位参加培训的老师根据之前选择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分组开展实践课堂,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共同谋划接下来的课程配送内容。根据安排,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会将非遗课程配送进校园,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课8次(共16课时)为主,学校老师协助教学为辅,并从中掌握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核心技能。实践课结束后,将会择时集中考核,合格者颁发“非遗实践老师”证书。

师生心声
通过这次培训,我了解了非遗的分类,也对东莞非遗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本次培训让我有机会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接触,并像师傅带徒弟一样的学习,相信不久后我的技艺会得到更好的提升,帮助我在校园中更好地进行非遗教学。
——洪梅中心小学李凤屏
参加“非遗实践老师”培训前,我正经历着从旁观者向“非遗实践老师”的身份转变,心中满是沉甸甸的使命感。集中培训结束后,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这里有数十年坚守精湛技艺的传承人,有东莞市文化馆的专业团队护航,有《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政策保障,还有无数校园传承的成功案例。于我而言,非遗传承既是美术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新路径,更是践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动实践。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莞人,惟愿以培训强本领,连接传统技艺与现代课堂,让文化基因在年轻一代的血脉中延续,为东莞非遗的永续传承注入蓬勃生命力。
——高埗西联小学熊远明
莞城花灯制作技艺作为东莞非遗代表性项目,承载着地方历史、民俗审美和匠人智慧,今年有四所学校的老师选择跟我学习,不仅体现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也反映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好奇与兴趣,我既欣慰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被重新激活,也深感责任重大——如何将花灯制作技艺转化为适合学生的课程。
——莞城花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浩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