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清代至民国时期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微课程大赛颁奖仪式暨一等奖现场展示于东莞市博物馆举行,7组一等奖课程依次进行现场展示,围绕海上丝绸之路、银器、外销品等主题进行探讨,老师们通过不同的从情境导入、问题与设计、活动体验、教学立意、逐级钻研,巧妙运用博物馆丰富的文物史料,带领同学们一起进入精彩纷呈的中西文化之旅。

刘少飞、赖媚苑以流行西方的“中国风”为课题,依托莞博馆藏精品外销文物、专著、论文等资料,突出展示外销品的内涵及价值,聚焦传承与文化自信。郑建平、黄艳萍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的主题,从“视地图·赏作品·论影响·承精神”四个层次展开讲述,结合莞博馆藏文物“人物故事图碗”“光彩满大人图杯”等与学生共同探讨东西方贸易与交流的内涵,引导学生做一个看世界的人。还有刘小锋、顾悦然、杨振威、陈淑娜、黄清菲、王益华、邬雅莹、周作俭等教师带来了精彩的主题课程展示,通过各种趣味形式引发现场师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展开思考。

课程展示结束后,五位文博及历史教育专家就本次大赛及展示课程作点评,专家从课程主题设置、教育教学方法、课堂趣味活化 、知识拓展实践、学科空间探索 、学生素养提升、文物材料解读等多个方面对老师的课程进行了分析和点评,对博物馆与学校资源的深度融合、博物馆多维文化服务模式和创新社会教育思路等方面对东莞市博物馆馆校共建工作表示赞赏和期望。

据了解,今年3月,东莞市博物馆联合东莞市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携手54所莞博共建中学共同举办“清代至民国时期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微课程评选大赛。本次大赛以“清代至民国时期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为主题。参赛者依托东莞市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结合七年级至九年级历史课本近代史相关内容,设计具有较强历史教学实用价值的微课程。大赛共有来自全市共建学校范围内的67名教师组队提交39组参赛作品,由五位文博及历史教育专家线上评审,最终评出一等奖8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2名,优秀奖9名。

东莞市博物馆从2013年开始打造知行有教——馆校共建教育品牌,从三级平台搭建、文博师资培养、教材课程研发、教学来馆进校、家校馆合育五个维度发力,发挥馆、校各自优势,完成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化历史文化教育体系、丰富教育内容,消融馆校之间因为教育模式上的结构性差异导致的矛盾,扎实融合建立稳定有效的互补关系。本次大赛更是通过馆校双师合作,研发、运用、展示优质课程,有效补给新形势下历史、综合实践等科任教师专业成长和创新发展的需求,是探索馆校双方知识精准对接、师资清晰分工而开展的深度融合的共建项目。对于推动馆校合作、深度参与青少年地方历史及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与学校一起打造多元的历史学习环境和有生命的历史教育课程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