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博物馆新馆“五一”全面封顶
东莞+ 2025-05-01 15:18:42

5月1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东莞市博物馆新馆迎来了关键节点——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据悉,“五一”小长假期间,项目200余名建设者将坚守工地一线,用双手将设计蓝图上的“山水意象”化为现实,为东莞文化强市建设按下“加速键”。

作为东莞市重点文化建设工程,东莞市博物馆新馆选址于东莞市中心广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率领团队设计,保利发展湾区公司代建,中建五局华南公司承建。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相当于老馆的20倍,以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建设。项目以“立足东莞、辐射岭南、面向世界”为定位,建成后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博物馆。

“我们通过对东莞地域与文化特色的研究,选取‘山水意象’和‘岭南庭园’为切入点,用整体起伏有序的屋顶,来表达山水的意向,以错落堆叠的建筑盒子,建构立体文化聚落。”提到建筑的设计思路,何镜堂院士这样表述。

面对这座承载着城市文脉的文化地标,建设者们以精益求精的攻坚精神投身工程建设。“五一期间我们实行两班倒作业,每天有10个工种同时施工。”中建五局项目生产经理李登钊介绍,为克服近期强降雨影响,项目团队提前储备防水材料,搭建移动防雨棚,将降雨与作业面隔离开来,确保混凝土浇筑、焊接作业等关键工序不间断。

据了解,项目钢构工程涵盖弧形钢结构坡屋面、大悬挑造型、精制钢构件安装等,屋面钢梁总数超600条,南北两侧悬挑高度达30米。项目采用“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的绿色装配模式,钢结构切割、制作、拼装全过程数字化、机械化。

据项目技术总工刘阳介绍,在东莞市博物馆新馆项目建设过程中,团队创新应用了DFC数字建造系统,从设计源头植入数字建造模型,打通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控,以BIM预演,实现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专业协同,提前规避不同专业复杂节点施工冲突,确保施工图、深化图零问题。此外,项目还创新应用了免开孔模板剪力墙加固体系、流态固化土、ALC墙板等技术助力“无废工地”的打造。

工地现场,焊枪喷出的蓝色弧光逐渐熄灭,来自湖南的电焊工王师傅的防护面罩上还凝着汗珠:“能参与这样一座文化地标的建设,感觉劳动节特别有意义。”在“五一”假期的建筑工地上,劳动者们用汗水诠释“劳动最光荣”。正是这些平凡英雄的坚守,让城市地标拔节生长。

据悉,东莞市博物馆新馆项目封顶后,将全面转入室内外装修与展陈布置环节,预计2026年10月开馆。这座融合着岭南元素与现代钢结构的建筑,未来将陈列穿越千年的莞邑文物,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版图的重要坐标。它的落成,将极大提升中心城区的文化品位与内涵,展现并传承莞邑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脉络,为“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东莞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繁荣。

文字:冯文彦 图片:受访企业供图 编辑:钟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