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气忽冷忽热,空气干燥。秋冬季是胃肠疾病的高发季,因为季节原因,容易导致肠胃功能减弱,免疫力降低,也是消化道疾病的多发季,消化道疾病的影响下,大便容易出现稀溏、不成型,这种情况下,东莞中医师表示,可根据个人体质和表现,进行中医调养。
案例:中气不足,脾虚湿盛导致大便稀溏
近半年来,陈先生经常出现大便稀溏、大便不成型,甚则为水样、黏液样大便,无脓血,便次增多,伴有腹痛、食欲不振、燥热多汗、头痛头晕等症状,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东莞市中医院)健康调养门诊求治。
健康调养门诊主任中医师王文辉接诊,经诊治,陈先生便稀的主要中医病机是中气不足,脾虚湿盛。
如何有效应对天气骤变后的肠胃变化?针对市民关心的问题,王文辉给出以下妙招。
原因:六种原因可能导致大便稀溏
王文辉介绍,一是个性心理脆弱,或兼情感刺激,精神紧张,致焦虑、愤怒、惊恐、抑郁等,或突然遭遇重大事件等应激打击之类。
二是饮食因素,如部分人喝牛奶后即出现便稀,停用牛奶后便稀症状消失。
三是季节、气候突然变化,身体不能适应。
四是特殊饮食习惯,如嗜高脂饮食,或暴饮暴食。
五是长期滥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致肠道微生态失衡。
六是长期营养不良,出现中气不足,脾气虚弱,或兼痰湿壅结,湿困脾土,使脾运失健,或肾气亏虚,脾阳失温。
调理原则:根据不同症候,从四个方面注意
王文辉介绍,便稀的调养原则以健脾祛湿为主。实证重在祛湿、辅以健脾,根据兼夹证的不同,佐以解表、清暑、消食等;虚证以运脾补虚,辅以祛湿,根据不同症候,佐以益气升提、温肾健脾、抑肝扶脾等。主要可从以下四方面来注意:
一、辨证调摄
1.寒湿证:
主症:便稀如水,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有风寒表证。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食疗:①姜糖饮:鲜姜15克或干姜6克,红糖30克。姜打碎或切细,加入红糖,用开水冲服。②藿香粥:干藿香15克,粳米30克。藿香研细末,粳米淘净,加水烧至米粒开花时调入藿香末,文火煮成稀粥服食。
2.湿热证
主症: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肛门灼热,口渴,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食疗:扁豆花茶:扁豆花5克,滚水焖4-5分钟后饮用。
3.伤食证
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噯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食疗:谷芽麦芽山楂饮:谷芽30克,麦芽30克,山楂15克,加水煎15-20分钟,加适量饴糖调味即可。
4.脾虚证
主症: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食少脘胀,面萎黄,肢倦乏力。舌淡, 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胃。
食疗:山药苡仁粥:糯米30克,山药30克,薏苡仁15克,红糖少许。取糯米、山药、薏苡仁共煮粥,粥将熟时加砂糖少许,稍煮即可服用。
5.肾虚证
主症:黎明之前腹痛,肠鸣腹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腿酸软。舌淡,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食疗:四神补阳粥:补骨脂10克,五味子6克,肉豆蔻2枚,干姜10克,粳米100克,大枣6枚。取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用面麸盖煨去油入药)、干姜加水适量煎汤取清汁,加粳米、大枣共煮粥,粥熟食之。
二、生活起居调摄
培养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使机体生物钟规则,有助于胃肠功能协调。注意季节、气候骤变情况,随时增加衣服,避免受凉。避免滥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
三、饮食调摄
长期营养不良、身体虚弱者,则少量进食,低脂、低纤维素饮食,循序渐进增加饮食量,尝试停用牛奶,或改用豆浆,不进食生冷、含纤维多的食物,适当补充肠道酶类,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和促进代谢的物质,如维生素B族、乳酶生、胃蛋白酶合剂等。
四、理疗
隔姜灸(足三里、脾俞、肾俞、中脘)

中医调养大便稀溏的主要判断依据
王文辉介绍,首先以便稀为主要症状,大便可清薄,可有腹胀腹痛,或便后腹胀腹痛缓解,持续2个月以上。其次会出现引起焦虑、恐惧等多种症状,一般不影响睡眠。最后应排除已诊断为腹泻的疾病,如小肠大部分切除术后,小肠乳糖酶缺乏症、溃疡性结肠炎、感染性腹泻、急性食物中毒等。
温馨提示:以上为中医调养科普知识,建议在中医师的正确辨证后,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医调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