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阵地”撬动“大能量”!江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变身疫情防控堡垒
江门发布 2025-10-10 11:21:16

面对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江门市迅速启动“文明实践·抗疫支援”专项行动,依托全市140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将其创新转化为疫情防控的“指挥所、连心桥、广播台、补给站”,以文明实践“小阵地”有效撬动群防群治“大能量”,筑牢一道道坚实的基层防疫屏障。

 

 

   防控“指挥所”

“15分钟服务圈”高效响应

 

在新会区会城街道南兴社区,一场针对卫生死角的集中清理行动全面铺开。普华坊、竹林里、大端里等老旧民居区巷道狭窄、空置房屋多,长期存在卫生隐患。自9月27日起,南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迅速集结党员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超2000人次,连续三天开展集中整治。

 

南兴社区整治前后

 

“这些区域大型机械无法进入,我们只能靠人力,用接力的方式把积存多年的杂物一点一点清出来。”社区工作人员梁伊红介绍。经过奋战,共清理空置房屋100多间,清运各类杂物垃圾约400吨。清理完成后,专业消杀队伍立即进行全面消杀,彻底消除蚊虫孳生环境。目睹焕然一新的巷道,居民陈伯由衷赞叹:“现在巷道清爽多了,蚊虫也少了,工作人员真是辛苦了!”

 

面对疫情,江门市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迅速转化为基层防控的“指挥所”,构建起高效运转的“15分钟服务圈”,实现防控力量就地转化、快速响应。以此为基础,深入开展“四大活动”——“文明Yeah(夜)集”科普、“小手拉大手 健康共守护”、流动宣传志愿服务及爱国卫生运动深化行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群防群治。

 

 

江门市还创新运用文明创建经验,推行“积分制”管理,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在开平市龙胜镇桥新村,无职党员张大哥表示:“积分奖励让大家参与清洁的积极性更高了,清理完还会主动向邻里宣传防蚊知识!”通过将防疫工作量化成积分,开平市成功引导群众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争着干”的转变,累计带动1800余名群众主动清理蚊虫孳生地超1.8万处。

 

同样在鹤山市雅瑶镇石湖居委会,防蚊灭蚊工作被纳入村规民约和人居环境积分制,通过量化考评实现“奖优罚劣”。村民任大姐说:“谁家做得好、谁家需改进,积分表上一目了然,大家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石湖居委会石田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将防蚊灭蚊工作纳入量化考评。(肖仰乐 摄)

 

 

   群众“连心桥”

入户关怀精准滴灌

 

在疫情防控中,特殊群体和千家万户的参与尤为关键。江门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启动了一场场温暖而高效的“敲门行动”,将阵地功能延伸至群众家门口,使之成为倾听民声、汇聚民力的“连心桥”,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参与”的治理转变。

 

在台山市,一位独居老人紧握志愿者的手激动地说:“‘桦加沙’台风过后,院子里一片狼藉,我正发愁这么多积水怎么办,你们就来了!”志愿者们不仅清理了垃圾积水,排查了安全隐患,还对室内外进行全面喷药消毒,将关怀送进家门,更送进群众心里。

 

 

这种“面对面”的沟通与服务,同样体现在对广大居民的普遍动员中。

 

在开平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志愿者以楼栋为单位,穿梭于居民楼之间,登记信息、发放灭蚊物资,现场示范如何清理积水、正确使用灭蚊药品。零距离的互动不仅传递了知识,更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在志愿者感召下,许多居民主动拿起工具,加入清理家园的队伍,形成“人人参与、户户行动”的浩大声势。

 

志愿者穿梭于居民楼之间,登记信息、发放灭蚊物资,现场示范如何清理积水、正确使用灭蚊药品。

 

更为深远的是,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成功激发了不同群体的内生动力。在开平市月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水井小学,组织120名学生志愿者对特定路段开展爱国卫生行动。孩子们用稚嫩的肩膀和实际行动为家园环境“梳妆打扮”,不仅践行了文明风尚,更将爱护环境、防控疾病的种子播撒在心田。

 

开平市月山镇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水井小学,组织120名学生志愿者对特定路段开展爱国卫生行动。

 

   宣传“广播台”

防疫宣传“声”入人心

 

“身体健康就系福,纱门纱窗要关好……”在新会区会城街道城西社区,一首改编自《外来媳妇本地郎》的防蚊歌——《外来伊蚊本地防》旋律轻快、朗朗上口,群众自发跟唱,知识随歌入心。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副主任陈晚翠采用普通话与粤语双语演绎,让歌谣宣讲更接地气。

 

这正是江门创新表达形式,唱响防蚊“好声音”的一个生动缩影:把防蚊知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家常话”“身边戏”,实现了防控信息的精准传播与深入人心。无论是蓬江区的防蚊版《Only You》,还是新会区的快板《竹板谈防蚊,全民总动员》,这些富有创意的作品都以轻松活泼的形式传递防蚊要点,让科普宣传更具吸引力。

 

精准嵌入,融合传播“接地气”。恩平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巧妙利用“十大歌手”比赛、工人歌唱比赛等群众聚集场合,在赛事间隙开展“嵌入式”宣讲。江门市“百人防疫宣讲团”成员以亲切乡音讲解:“水养花瓶是蚊虫‘产房’,花盆底托是繁殖‘温床’。”生动比喻配合现场演示,让观众在欣赏节目中掌握实用知识。

 

图为在冯如广场举办的十大歌手歌唱比赛现场,恩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江门市“百人防疫宣讲团”开展“‘邑’心抗疫,文明同行”宣讲活动。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江海区组织宣讲员、律师与志愿者联合开展“文明+法治”防疫宣传,深入社区小巷,同步传递健康知识与法治理念。在江南街道北湾社区,宣讲员化身“生活导师”,围绕居民关心的灭蚊问题现场演示、答疑解惑,让防控要领一目了然。

 

江海区精准对接群众生活场景,在社区、商圈、电影院等人流聚集区打造“可听可看可体验”的防疫微课堂。

 

全面覆盖,织密宣传“传播网”。截至目前,江门市“百人防疫宣讲团”依托各级文明实践阵地累计开展宣讲超900场,覆盖干部群众80.9万人次,有力提升了基层群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鹤山双合先庆村村委会巧妙利用晚间村民集中在家时段,设置“有奖问答”,让防蚊灭蚊科普变得像逛夜市一样轻松有趣。

 

 

   物资“补给站”

“最后一公里”温暖直达

 

在疫情防控中,物资保障至关重要。江门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网络与枢纽作用,将遍布城乡的站点打造为高效运转的“物资补给站”,精准对接社会爱心与一线需求,确保防疫物资顺畅流转、温暖直达。

 

社会各界捐赠的防蚊灭蚊物资、日常用品等,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快速汇集并精准分配至社区、村居一线。

 

在新会区北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防蚊打卡赢米油”活动激发了居民参与热情。志愿者们积极清理积水、宣传防蚊知识,通过打卡记录累积贡献。近日,十多位表现突出的志愿楼长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领取了米油礼包。这一创新举措通过社区居民微信群广泛传播,将物资激励转化为看得见的社区认同,引导更多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新会北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十多名积极参与防蚊灭蚊工作的志愿楼长获得了米油礼包奖励。

 

值得一提的是,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也成为链接社会资源、赋能基层防控的重要场景。

 

10月1日晚,在开平市苍江健身广场举行的疫情防控宣讲活动中,中国移动开平分公司向开平市委宣传部捐赠了一批防疫物资。活动还将宣讲教育与实物激励结合,参与者不仅学到防蚊知识,还有机会获得流量礼包和电子购物券。这一做法将企业的“移动流量”转化为市民学习防疫知识的“文明流量”,实现了社会效益与宣传效果的双提升。

 

这些实践表明,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不仅是物资收发点,更是汇聚爱心、激发动力、传递关怀的暖心枢纽。

 

江门市精神文明助力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宣讲活动。

 

从歌声到快板,从舞台到街巷

江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广播台”

让防疫宣传既声势浩大又精准入心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凝聚起坚实的群众力量

 


来源:文明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