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疆情深④|交往交融 同心筑梦
东莞+ 2025-09-26 22:02:32

在金秋送爽的时节,寮步镇横坑小学体育馆内一片欢声笑语,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30名师生与东莞本地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迎来“第三师中小学体育艺术交流活动暨兵团第三师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启动仪式,两地学生以舞蹈和足球为抓手开启互动交流,不一会儿便熟络了起来,相互聊起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这样的场景,已成为东莞与兵团三师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常态。

自对口援疆工作深入开展以来,粤疆两地不断创新交流模式,拓展交往广度,深化交融内涵,从干部人才支援到产业合作,从教育医疗帮扶到家庭结对交流,一道道跨越天山的桥梁被架起,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故事在不断上演。

多层次交流体系:从“走出去”到“动起来”

“没想到历史课上刚学完林则徐销烟,就来到了东莞,我现在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鸦片战争博物馆,更近更贴切去理解近代史扉页上的故事和启示。”9月21日的启动仪式上,来自第三师五十二团的初中生热合米图拉·奴了买买提兴奋地说。

这样的场景,是三师工作队在“三交”工作上的具体呈现。近年来,围绕“三交”工作,三师工作队精心构建了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体系。在“走出去”方面,已组织少数民族劳动者、师市青少年、“五好家庭”等超2000人次赴东莞、广州等地交流学习。同时,安排团场连队干部、致富带头人赴疆外先进农业产业园区考察,学习现代化产业经营模式;为基层文化工作者策划前沿文化艺术交流,接触最新文化理念与创作手法。

在“动起来”方面,持续举办的“广东人游唐王城”活动吸引大量内地游客来三师旅游,带动两地交流互动。常态化开展的“粤兵情深翰墨礼赞”书法绘画作品征集、东莞非遗进校园交流、“龙腾狮跃”粤兵两地一家亲舞龙舞狮交流活动等系列文化活动,成为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重要平台。

“这些活动不仅让两地群众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在交往过程中增进了了解,建立了情谊。”三师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结对子”帮扶:从教育医疗到家庭互联

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15所学校与广东省及援疆市建立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粤兵同上一堂课”活动让两地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医疗领域的师生、师徒、家庭结亲活动深入开展,“组团式”结对帮扶模式有效提升了师市教育医疗水平。

谢炎烽医生的故事正是这种“结对子”帮扶的生动体现。这位来自东莞的援疆医生,不仅用精湛医术治愈了维吾尔族患者热依汗·阿不拉的风湿性关节炎,还与她的家庭结下了深厚情谊。

“患者全身关节肿痛、彻夜难眠,把脉时手一搭上去,患者都会有痛感。”谢炎烽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到热依汗时的情景。经过10天中医治疗,热依汗顺利出院。而随后的家访,更让谢医生见证了这是一个充满爱与担当的家庭。

热依汗病发后,16岁的儿子阿卜杜拉·库尔班艾力向学校请假一个月,主动承担起照顾妈妈的责任。“我的成绩没有弟弟妹妹好,力气也比他们大,由我来照顾是家里的最佳方案。”少年朴实的话语令人动容。

更让谢炎烽感动的是,热依汗12岁的小女儿祖丽阿耶·库尔班艾力立志学医。“妈妈很美丽,病痛夺走了妈妈的美丽,是医生叔叔让妈妈漂漂亮亮地回来了。”女孩纯真的话语打动了谢医生,他当场许下“杏林之约”:“如果以后你学中医,叔叔一定收你做‘关门弟子’!”

今年8月,谢炎烽带上家人到热依汗家中做客。祖丽阿耶将最新学会的舞蹈表演给客人,并与谢炎烽的儿女们成为朋友,相互留下联系方式,约定互寄特产、通信联系。

“让孩子开阔了视野,认识到了学习才会有出路,尤其是在与民族小朋友的交流交往中,更加明白了什么是担当与责任。”谢炎烽妻子张文群深有感触地说。

创新“1+6”模式:镇团结对结出硕果

在“十四五”期间,东莞市创新性地与三师16个团场、3个街道建立了结对帮扶机制,推行镇团结对帮扶“六个一”机制。2024年,进一步建立由东莞牵头,会同广州、深圳等6个广东经济最发达地市与兵团三师结对的“1+6”对口支援新模式。

这一新模式不仅扩大了帮扶主体和范围,也提高了帮扶精准度和实效性。2023年6月至12月,东莞19个承担镇团结对任务的镇街有序落实交流对接,捐赠帮扶资金和落实帮扶项目合计约730万元,涉及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多个民生领域。

长安镇就产业协作、人才交流等领域与五十一团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凤岗镇协助五十团培养电商人才、打造产品品牌,道滘镇就产业对接、消费帮扶等与四十四团进行深入对接……各镇街结合自身优势,为结对团场量身定制帮扶方案。

“创新镇团结对工作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一方面,通过推动投资项目落地和消费帮扶等工作促进了团场经济发展和职工群众增收;另一方面,也通过深化产业协作和招商引资工作推动了东莞市与三师团场的经济合作和交流。”三师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援疆:促进就业与民族融合  

以东纯兴集团100万锭纺织项目为例,这一总投资39.4亿元的项目,来自东莞的股东占比近70%,吸引各类就业近5000余人,少数民族员工占比超80%。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群众共同工作、交流,形成了良好的民族融合氛围。

广东省在产业援建过程中,注重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布局纺织服装、光伏能源、现代农业和装备制造四大产业。同时,通过组织技能培训、文化交流活动等,促进不同民族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例如,定期举办民族文化交流节,让各民族员工展示本民族的特色文化、传统技艺等,增进彼此了解。

教育牵手:培育民族团结新生力量

广东援疆教师张华的故事,是粤疆两地教育牵手的生动写照。结束第一次援疆之旅回到东莞后,张华与在新疆结对师徒的阿布地力木·热合曼老师保持联系。当得知阿布地力木·热合曼调任巴楚县第二中学副校长后发现的贫困学生情况时,张华立即行动起来。

“顺手将这事儿在老乡聚会上分享了出来,大家一听,二话没说,当即就要我牵头,一起把这事儿办了。”张华回忆道。很快,一批东莞热心人士的资助金转到巴楚二中,按照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充到了贫困学生的饭卡中。

▲张华到巴楚二中看望木尼布拉·阿布都瓦依提

“从初一到高一上学期,东莞的叔叔阿姨们一直都在资助我,从未间断。”学生木尼布拉·阿布都瓦依提激动地说。三年来,为了不辜负这份情,他始终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还获得了宋庆龄奖学金。“我会继续加油,努力考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将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如今二度参与援疆的张华,不仅见证了当年善举的回响,一批年轻的“阿布地力木·热合曼”也已走进他的课堂。教育的力量正在天山南北绽放出民族团结之花。

情感交融:从官方援疆到民间互动

随着援疆工作深入推进,粤疆两地的交往已从最初的干部人才支援,扩展到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全方位互动。家庭结对、青少年交流、民间组织合作等形式不断创新,情感交融日益深化。

在谢炎烽医生与热依汗一家的交往中,人们看到了援疆干部与当地群众之间的深情厚谊;在张华老师与巴楚二中贫困学生的故事中,人们看到了粤疆两地人民心手相连的大爱精神。

“联系一直没断过”,这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援疆工作最宝贵的成果——建立起了跨越地域、民族的情感纽带。正如张华所说:“咱东莞与三师图木舒克虽然相隔万里,但在这么多年援疆工作的沉淀下,两地人民情感早已交织在了一起,我想这就是援疆工作的意义所在。”

同心筑梦: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三师五十一团唐驿镇绽放的粉色的杏花,一如粤疆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的春天。从干部人才交流到产业合作,从教育医疗帮扶到家庭结对,从文化互动到情感交融,对口援疆工作已结出累累硕果。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广东省对三师图木舒克市的支援资金累计达41.7亿元,用于355个各类援建项目。其中,2.5亿元精准投向51个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项目。在团场资金分配上,向16个团场投入12.1亿元,建成155个项目,为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一份份真挚的情感。莞疆两地的交往交流交融,已从制度安排转化为自觉行动,从工作关系升华为亲情友谊,从单向援助发展为互利共赢。

“通过组织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和就业创业对接服务活动,增进了各族群众之间的了解和信任;通过深化文化润疆工作推动了各民族共享文化成果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格局。”三师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字:记者 王子玺 图片:三师工作队供图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