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长安镇乌沙社区海滨路上,一经营特色炒粉摊的小贩因占道经营被城管执法人员“盯上”,出乎意料的是,他没有收到罚单,而是拿到一份《包容免罚承诺书》。“第一次是提醒,签了承诺书下次注意就行!”执法人员边说边帮他将摊位移回规定区域内。
没有刺耳的执法争执,不见突击整治的追赶场景,在东莞街头巷尾,这种以“免罚承诺书”替代罚单、“三色教育”取代强制处罚的“小微执法”模式正润物无声。自2021年全国首创该模式以来,东莞城管以服务为先、包容审慎的柔性执法理念,破解了诸多城市管理领域违法情节轻微、但高频反复且直接影响群众幸福的问题,营造出包容友善、规范文明、有温度的城市氛围。
从执法为主到服务为先
中麻路曾是中堂镇的“老大难”。入夜后,各式摊点挤占人行道,入口处被堵得水泄不通。中堂城管分局执法队员吴家健曾在执法中坦言:“管严了怕冲突,管松了被投诉,左右为难。”这种僵局,正是传统刚性执法困境的缩影。

东莞的破局之钥,在于执法理念的转变。2021年底,结合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小微执法”模式,核心直指城市管理中违法情节轻微却高频反复、直接影响群众幸福感的“顽疾”,它旗帜鲜明地将“服务为先、包容审慎”置于执法前端,彻底扭转“执法=处罚”的刻板印象。
“小微三色码”是其中的一大亮点。根据轻微违法当事人的认知态度、整改情况、危害后果等情况,城管执法人员会分级分类赋予绿、黄、红的“小微三色码”档案标识实施“三教而罚”,以人性化的方式把法理说清、事理讲明、情理讲通,给予轻微违法当事人更多的内在自省、主动纠正的空间。

如今,吴家健和同事们手持的不再仅是罚单,还有“包容免罚承诺书”。在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的指导下,他们推行“三教而罚”——首次违规,耐心劝导教育;二次再犯,签订免罚承诺;屡教不改第三次,方启动简易程序处罚。对流动摊贩,也不再是简单驱赶罚款,中堂城管分局科学划定临时摆卖区,引导摊贩“入市经营”,从源头上化解了占道矛盾,助力中麻路恢复了整洁有序的样子。
为了改变执法人员的固有观念,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还通过法治大讲堂、典型案例宣讲、面对面座谈等丰富形式,让一线执法队员深刻理解并践行“执法+服务”的内涵,先后制定《城市管理领域“小微执法”工作指引》《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柔性执法工作指引》《免处罚清单(市场主体版)》等制度规范,为柔性执法提供了清晰标尺,也让市民对“小微执法”内容了然于心。
从“纸上办案”到“掌上办案”
理念转变需要高效载体。曾几何时,查处一宗乱摆卖案件堪称“体力活”:现场拍照、登记信息、填写文书、扣押物品……“等罚单开好,摊贩早没影了,若再走询问、笔录、缴费流程,几天就过去了。”不少一线执法人员对过去执法方式的低效深有体会。而现在,执法人员仅需携带一台办公手机、一台掌上打印机,违法当事人仅手写电子签字,按下指纹,就可以在五分钟内完成一宗案件。

这一进步得益于科技的赋能。2023年,聚焦群众和执法人员反映的执法程序复杂、文书繁多、耗时漫长等“老大难”问题,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依托智慧城管平台自主研发了“e执法”应用,该应用包括主体信息采集、管理措施记录、执法信息登记等功能,执法人员只需一部手机、一台手掌大的便携式打印机,便可实现口头教育、免罚承诺、现场取证及简易处罚等程序,助力执法文书从过去的1叠纸整合为1张条,办案时长从1天甚至几周缩短至现场5分钟。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东莞城管累计借助“小微执法”工作模式共妥善化解85277宗城管领域的轻微违法民生案件,其中,劝导教育、包容免罚承诺解决的有70925宗,简易程序处罚14352宗,包容免罚率达83.1%。通过系列的流程再造,“小微执法”不仅以法治手段助力优化了市场营商环境,也激发了市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多的商户自发参与“门前三包”,从管理对象转变为共建伙伴。

“小微执法”的进阶之路,丈量着一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温度。当执法者收起罚单伸出援手,当智能提醒替代突击整治,东莞证明:严法未必冷若冰霜,包容方能孵化自觉。如今,这项改革经验已走向全国——司法部、住建部官网多次推广东莞经验,众多城市前来取经,东莞城管因此获评住建部“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表现突出单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