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为何“房东”痴迷扒龙船?
广州日报官微 2025-05-27 16:40:14

端午渐近,广东的江河湖海陆续上演“飙船”大片。

一个多月来,记者跟拍广州荔湾区海中村的一支半职业龙舟队海中联队。海中联队队员全部为村民,他们中有亲兄弟、表兄弟、老同学,是从小到大知根知底的同村兄弟;有猪肉佬、草皮佬、养鱼佬、文员、电工、司机、厨师……白天各有各忙,晚上在龙船鼓声的召唤下凝聚在一起。

4月底的一个夜晚,“咚咚咚咚咚”的鼓声、“嘿呦嘿哟”的口号声,划破了大沙河一河两岸的宁静。昏黄的灯光下,一艘船来回折返,黑黢黢的水面上,白浪翻飞。

5月2日菊树赛、5月17日麓湖赛、6月1日广州赛……岸边的海龙联队龙舟训练基地的小黑板上写着即将到来的赛期,一个个“正”字记录着各位队员的训练次数。

图片

图片海中联队夜训。

广州荔湾区海中村四面环水,临靠大沙河和佛山水道,因地处广州西郊,没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成为握手楼林立的城中村。这里楼房相对疏朗、村道开阔,原汁原味保留了岭南水乡的风貌。

扒龙船是海中村百余年来的传统,9个经济社都有各自的龙船,联社共有20多条龙船。别的村四月初八起龙,海中村正月过后就起了龙,村内的海中联队龙舟队更是从年头训练到年尾。

图片海中村

图片大沙河

“海中村是疍家村,渔民在这里搭棚定居,逐渐形成了村。因为邻村如凤池、龙溪等都有龙舟队,老一辈们看别人热闹,也想自己搞起来。当时经济条件差,村委组织全村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从番禺船厂买木材,请师傅来村里造龙船。”海中联队教练、鼓手黄焯明是联队中唯一的“70后”,来自海中六社,扒龙船30余年,熟悉村中的龙舟传统。

图片

图片海中联队教练、鼓手黄焯明

年少时,黄焯明偷偷跟着上船,慢慢迷上了扒龙船,他同珠三角的“发烧友”组队,后加入佛山一家龙舟职业俱乐部,2014年开始参加职业赛事,有着丰富的参赛经验。也正是这段经历让黄焯明认识到,扒龙船不是光靠力气,要讲节奏和科学训练!

“以前,村里的龙舟队员虽然体力好,但技术糙,全程500米甚至1000米都靠蛮力硬冲。”于是,黄焯明一边打比赛,一边把先进的训练方法、比赛技巧传回村里。当职业赛与海中参与赛事冲突,具有强烈集体荣誉感的他优先保证后者。现在,他已完全回归海中联队。

图片海中联队龙舟训练基地

海中联队的一大特点是“勤”。“我们一直都是这样,一周训练五天,周一到周四是夜训,周日是下午训,以适应日晒。”黄焯明说。

凭着勤于训练,海中联队成为广佛一支劲旅。在今年5月初的广州市龙舟锦标赛上,海中联队荣获22人龙舟男子300米直道竞速比赛第四名。在高手如林的2024佛山叠滘龙船漂移精英挑战赛中,海中联队以0.02秒的微弱差距,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此外,海中联社蝉联2017年、2018年、2019年、2023年、2024年传统龙项目“五连冠”,在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多年来都有进决赛、拿名次的战绩。

图片海中联队在花地河海南村芙蓉菊树第三届邀请赛收获今年首个冠军。

图片
图片

图片在今年5月初的广州市龙舟锦标赛上,海中联队荣获22人龙舟男子300米直道竞速比赛第四名。

海中联队的另一个特点是“团结”,它是一支完完全全由各行各业村民凝聚起来的半职业龙舟队。海中联社党总支书记、海中联队队员黄健俊说,海中有“三宝”——养鱼佬、猪肉佬、台湾草,说的是,在他们父辈甚至更早的时候,村民们靠养观赏鱼、卖猪肉、种草皮这三样营生,如今联队中不少年轻人仍从事和“三宝”有关的工作。

1988年的队员阿全,继承家业、在自家的花场管养发财树;1985年的队员新仔是一名大型鱼池设备组装和安装师傅;1997年的队员郭伟林在佛山里水以及肇庆打理着400亩的草场;1990年的队员阿杰跟着父母经营一家猪肉档。此外联队还汇聚文员、电工、司机、厨师等各行各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海中兄弟”。

图片队员阿全的日常工作是打理发财树。

图片队员新仔是一名大型鱼池设备组装和安装师傅。

图片队员细孖是一名电工。

图片

队员阿杰被很多人称为“广州最型猪肉佬”。

图片队员郭伟林经营着一家草场,他14岁开始扒龙船,18岁应征入伍。

从日常夜训,到在今年菊树赛中拿下首个赛事冠军,再到在市级赛事取得有史以来最好成绩,从大沙河,到花地河、麓湖,海中的鼓点一直未停歇。什么是团结?什么是热爱?什么是传承?什么是龙船精神?什么是岭南乡愁?近景看龙舟,他们的回答质朴而热烈。

图片麓湖赛中的海中联队

“扒龙船好过天天在家盯着手机。”队员阿杰说,这是一种精神寄托,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可以找到年轻人的精气神。

图片麓湖赛中的海中联队

“喝酒不能上船啊!饮酒少了,各种夜生活都少了。”队员阿全说,没有一项运动有这么多人参加,人多就要求把细节做好、动作一致,做到“一条船、一条心”

图片
图片

图片麓湖赛中的海中联队

“老婆总是抱怨,一到晚上我就不见人,孩子要写作业,她一个人要教两个。但还是很支持我,两个儿子也时常跟我去扒龙船。”队员细孖说,扒完整个人都放松了。

图片细孖有一个大家庭,他的双胞胎哥哥大孖也在联队。

“我从小就很向往这种氛围,14岁成为队里最年轻的扒仔。参加训练让我的身体、精神面貌有质的提升。”队员郭伟林说,得益于训练,他18岁时顺利应征入伍。

图片每当有比赛时,不少队员的孩子就会跟着一起去玩。

扒龙舟可以让大家时常聚在一起。否则在村里几十年了,连同村的人都不认识,各奔东西。”队员新仔说,要扒到扒不动为止。

图片比赛间隙,雨中休息,其乐融融。

“‌抛开荣誉不说,凝聚大家的主要靠兴趣。”黄焯明说,就像有人约着打羽毛球、篮球一样,任何项目都是——有热爱才有动力去追求。

5月30日(五月初四)是海中村一年一度的“村超”,九个生产社将在大沙河“飚船”,海中联队的队员也将代表各自的生产社“出战”。这一天更像是一场盛大的村庆,“一条船、一条心”的龙舟精神在龙船和比赛之外,依旧延续,凝聚同村,生生不息。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多、何钻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陈钧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