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小学娃聆听核试验亲历者讲述“两弹一星”背后的热血故事
东莞+ 2025-04-29 10:58:37

4月28日,东城第六小学的校园里弥漫着浓厚的科学氛围,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报告在这里精彩上演。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李廷芥教授,带着《我所熟悉的“两弹一星”功勋与英雄——与青少年朋友漫谈科学家精神》的主题演讲,走进了同学们的视野,为大家揭开那段波澜壮阔的科研岁月的神秘面纱。

核试验历程:回溯大国崛起的科技征程

报告伊始,李廷芥教授以激昂的话语,回溯了我国核试验的光辉历程。从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朵在罗布泊上空升起的蘑菇云,到1967年氢弹试验圆满成功,再到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每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都让同学们心潮澎湃。

李教授说道:“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我国科研工作者面临着重重困难,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科研设备也十分落后,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让中国在核领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为了让同学们有更直观的感受,李教授详细讲述了自己参与核试验的亲身经历。从戈壁滩上的生活,到参与各类核试验的方案论证、测试及结果分析工作,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我从小就听王淦昌先生的故事,他是我心中的英雄,这些故事也启蒙了我对科学的向往。后来,我工作时,在戈壁滩上遇到一位自称‘老王头’的前辈,他朴实无华,给了我很多指点教导。再后来,我才惊喜地发现,这位朴实的长者竟然就是我儿时的偶像王淦昌先生!”李教授的声音中充满了感慨。

功勋故事:聆听英雄背后的动人篇章

在讲述“两弹一星”功勋们的故事时,李廷芥教授深情地娓娓道来。王淦昌放弃冲击诺贝尔奖的机会,改名后投身核武器研制;朱光亚在回国途中,与同学们联名发出《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号召大家回国建设;邓稼先为了核事业,隐姓埋名28年,与家人聚少离多,最终因核辐射过早地耗尽了生命。

这些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五年级的小张同学感慨地说:“以前我只是在书上看到过这些科学家的名字,今天听了李教授的讲述,才知道他们为国家付出了这么多,太让人敬佩了!”

讲到郭永怀为保护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在坠机时与警卫员紧紧护着公文包,最终壮烈牺牲时,不少同学眼中泛起了泪花。李教授语重心长地说:“他们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无私奉献,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马兰精神:传承永不磨灭的精神火种

这些功勋们之所以能创造奇迹,背后离不开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那就是马兰精神。

“热爱祖国,忠诚使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集力创新,勇攀高峰。”李教授用这24个字,高度概括了“两弹一星”事业背后的马兰精神。他解释道,马兰精神是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是顽强意志的充分体现,是集体智慧的完美结晶,更是科学管理的光辉典范。

在现代社会,马兰精神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李教授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如今,我们的国家在科技、经济等各方面飞速发展,但马兰精神永不过时。在科技创新领域,我们需要像先辈们一样勇攀高峰,敢于攻克‘卡脖子’技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还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马兰精神其实并不难。比如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勇于钻研,这就是艰苦奋斗;当同学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手,帮助他人共同进步,这就是无私奉献。”

互动交流:种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有的同学询问如何才能成为像“两弹一星”功勋们那样的科学家,有的同学对核试验中的科学原理充满好奇。李廷芥教授耐心地解答同学们的问题,鼓励同学们要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磨练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东城六小校长袁立敏表示,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次讲座意义重大,在科学家的故事中,学生们深刻了解了科学研究背后的艰辛,感受到了崇高的精神力量。这无疑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我们也将继续努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贡献力量。”

据悉,第二十届东莞市中小学系列科普报告会由东莞市科协、市教育局指导,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主办,自4月16日启动以来至4月底,共邀请9位专家走进17个镇街的33所学校,惠及东莞师生。此次李廷芥教授的报告,如同一盏明灯,在东城第六小学的同学们心中点亮了科技报国的梦想。

 

文字:赵海霞 图片:赵海霞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