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来,勇立潮头,进取不息。从“虎门销烟”打开中国近代史开端,到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落户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厚德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3月16日,东莞市委党校举办“世界工厂的现代化之路”理论研讨会暨《何以东莞——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故事》(以下简称《何以东莞》)新书发布会,来自中央党校、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社科院、东莞市社科院、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委党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研讨、共同见证新书发布、感受“双万之城”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东莞制造驱动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全面部署。东莞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以更加厚实的硬实力担负好经济大市挑大梁的重任。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许德友详细解读了东莞制造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逻辑。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核心是“产业发展”,关键是“东莞制造”。东莞从“三来一补”到制造名城,关键是做好“订单、资金、人才、土地”四篇文章,承接国际上的订单,汇聚全球的金钱、吸引了全国的人才,激活了东莞的土地。借助产业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制造工艺迭代、吸引五湖四海的人在东莞创新创业,不仅增加了人口数量,还提升了人口质量、思维观念更新,在莞邑大地实现了国际化、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在许德友看来,东莞亲历和见证了近代民族衰落屈辱的开篇、现代民族复兴强盛的开启。东莞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还是制造业和民营经济草创起步、规模扩张、探索转型、创新发展的缩影。如今,AI和机器人正被广泛应用于东莞制造各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东莞制造”升级为“东莞智造”,进一步巩固了东莞在制造业领域的优势,更有底气和信心为经济大省挑大梁。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邓智平则以《现代化的阶段性与东莞工业化深化》为题,分享了东莞成功的秘诀——始终没有偏离工业化发展道路。

东莞依靠低成本比较优势启动工业化,目前已经成功摆脱了“三来一补”低成本发展模式,进入“人均GDP高、工业部门占比高、高科技产业占比高”的工业化深化阶段。邓智平认为,东莞成功实现了两次转型升级,目前已进入工业化深化阶段。第一次转型升级是依靠比较优势,完成了早期的工业化启动,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第二次转型升级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制造业为支撑,在应用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建立起了节点型竞争优势,完成了从初级工业化到工业化中后期的转型。
站上“双万”新起点,邓智平还建议东莞,总结两次转型升级经验,开启第三次转型升级,通过比较优势动态升级,实现从节点型竞争优势到全面竞争优势转变。
聚焦湾区城市样板建言献策
潮涌湾区,千帆竞发。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着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探索前行,努力建设更具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国际一流湾区。
“《何以东莞》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对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城市样板寄予厚望。”广东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陈晓运以《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城市样板》为题作了精彩的分享,围绕“坚定信心,干什么、如何干”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作为广东第4个“万亿城市”,东莞不仅有180万户市场主体,还有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5000亿级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拥有一大批核心龙头企业。“东莞完全有基础、有信心、有条件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城市样板。”陈晓运如是说。
如何打造湾区城市样板?陈晓运对东莞提出了五点建议:要成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先行地,进一步提升世界工厂地位,拓宽外资外贸市场;做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的示范地,充分发挥台商、台资、台胞的叠加优势,面向两岸深化创新发展合作,做出示范;做重大战略科技力量的策源地,推动重大科学装置、重大科学技术在东莞发光发热,从而吸引更多人才、资金、技术;做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的前沿地,东莞有特殊的行政架构,有千亿元级的村组集体经济,完全可以在更多领域先行先试,为其他地方探索发展新路径;做城乡协调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标杆,进一步推进全域的共同富裕,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参照。
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周峰从纵深概述到细节剖析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可感可行的实践要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借鉴世界各国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的有益经验,让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存在许多未知的领域和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这就需要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探索优化方法路径,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
在广东四个“万亿城市”中,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形象,深圳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周峰认为,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东莞从世界工厂制造者的角色融入人工智能化时代需做好前瞻性思考,防范现代化世界的风险与矛盾。让现代化发展更好回应人民的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东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样本。”东莞理工学院经管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川从“经济总量、创新驱动、城乡发展、生态文明、转型升级、人口人才”六个维度剖析了东莞的现代化实践。其中,经济总量跨越式增长,“农业小县”蝶变成“万亿城市”;创新驱动发展,从“代工车间”到“科创高地”;城乡协调发展,从“城乡二元”到“全域融合”;生态文明建设,从“世界工厂”到“湾区绿心”,开放型经济升级,从“三来一补”到“双循环枢纽”;人口人才战略,从“流动人口”到“人才高地”。他认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地级市样本”,东莞用4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百年工业化历程,其实践印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规模效应、动态平衡三大特质。
刘川认为,东莞市委党校编著的《何以东莞》,正是解码中国式现代化微观机理的生动注脚。这座城市的故事,既是岭南热土上千万奋斗者的集体史诗,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