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有家30多年老字号烧鹅店
不能堂食,仅占地10来平方米
一天却能卖出100+只烧鹅
很多本地人大排长龙“斩料”
这家“肥桃烧腊店”的老板娘桃姐
打拼数十年,买下一层楼
她说:“人生就是先苦后甜”!

01
占地10平方米的老字号店
不能堂食,每天卖出100+只烧鹅
石龙镇旧城的百花北路,是石龙最热闹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这家开在街角拐弯处的“肥桃烧腊店”,从1992年开店至今,已经有32年的历史了。

“肥桃烧腊店”仅占地十来平方米,里面空间只够4-5人进行斩鹅、算账、售卖,没有丝毫多的驻足空间留给食客。


不管是周末还是工作日,每天不到上午11点,街坊邻居们穿着人字拖、骑电动或者走路到这里,围着玻璃挡板,挑选梦中情鹅,排队挨个打包“斩料”,拎着满满一盒烧鹅回家吃。
食客林先生表示:“肥桃的烧法很有特色,皮脆,肉香,卖相精致,家里小孩很喜欢。”

△工作日也大排长龙的烧鹅店
肥桃的创始人桃姐,每天中午亲自去石湾挑选黑棕鹅,“要老一点,肉多一点,肥瘦相间的鹅最适合”,第二天凌晨四点,再次前往石湾拿货,凌晨五点便开始清理鹅毛,洗干净后取出内脏上香料和糖水,拌匀后让它自然融化,再用鹅针缝好,腌制两小时。



早上七点,开始打气、定型,这样使鹅肉和皮分离烧出来的口感更脆,皮水淋过后风干两三小时,放到200度高温的烧鹅炉里烤,因为桃姐采用纯正木炭烧制,所以时时刻刻都得盯着烤炉,快到上午11点时,新鲜出炉的烧鹅就正式摆放到店面里,供食客挑选。

△刚出炉的烧鹅
木炭烧制的鹅,可以完整保留鹅肉风味,皮脆肉滑,再配上秘制烧鹅汁,让人口齿留香,回味无穷!这家老字号烧鹅店,能长火32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02
14岁借10块路费来到东莞
拼搏三十年,买下一层楼!
初见桃姐,穿着红色的T恤和军绿色运动裤,一头利落的短发配上行路方便的水鞋,妥妥的麻利干练形象。她操持着一口标准的粤语,很难想象她是一个湖南辣妹子。
而这个故事,要从1983年,她拿着10块钱的路费来到东莞说起。

△桃姐和烧鹅店
1968年出生在湖南岳阳的桃姐,家里有六个姊妹,她排行老五,在教育资源和物资都稀缺的年代,桃姐考上了初中,但是家里实在是拿不出钱供她读书。
好不容易找表哥家借了10块钱,向左是拿着这笔学费读书,向右是拿着这笔路费去找工作,“家里穷,没饭吃”,就这六个字,懂事的桃姐决定跟两个表弟一起前去东莞,赚钱补贴家用,这一年,她只有14岁。

1982年,家里的表哥带着桃姐的三姐弟,坐上烧煤的火车来到东莞东站后离去,在三个稚嫩少年面前的,是完全不通的语言环境,和不知未来去向的困惑。好在,他们立马找到了一家叫“肥叔茶餐厅”的地方做学徒,一做就是十年。
“十块钱就能读书,家里给不起,但是在茶餐厅打工,一个月就有三十多块。”做了决定后的桃姐,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后悔,每天起早贪黑地劳作,在没有机器帮助的年代,全都是靠双手给鹅拔毛,咸水泡的双手肿烂流血,但也是含着泪继续干下去,很快两个表弟顶不住压力就回了老家,桃姐却坚持了下来。

△肥桃家的叉烧
“受不了也得受得了,再多的眼泪也要哭着做完。”湖南人性格里“耐得烦、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在桃姐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桃姐的努力也深刻打动了她的老板肥叔,肥叔几乎是没有保留,手把手教会桃姐怎么做纯正广东口味的烧鹅。
十年的学徒和打工经验,加上女儿的出生,让桃姐有了想要自己开店的想法。“很感谢当时的老板,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也做不到今天。”就这样,桃姐在石龙百花北路,开了自己人生第一家烧鹅店。

△大女儿阿娟(左一)、大女婿(左二)
桃姐(右二)、工作伙伴(右一)
“30多块钱一个月做到什么时候,开店天天有钱收!而且没有房子怎么生活,有了女儿要有个家才行。”桃姐露出朴素真实的笑容,在开店一年多后,她和丈夫用省吃俭用赚的钱,买下了人生第一套房,在后面的日子里,也通过一家人的打拼,成功买下一层楼。
即便如此,桃姐依然每天早出晚归的工作,而她也不忘初心,除了逢年过节回家外,还会一直给家里打钱,让兄弟姊妹帮忙照顾90多岁高龄的老母亲。
桃姐表示:“自己有本事,才可以出钱养她,让妈妈有更好的生活。”不管走多远,桃姐始终把母亲的健康放在心里,也更努力地工作。
03
两个女儿女婿都在做烧鹅
一家一个店,手艺要传承下去
现在,桃姐共开了两家烧鹅店,老店让大女儿和大女婿管着,可以堂食的新店由二女儿和二女婿管着,桃姐则来回穿梭,哪家店需要帮忙,就在那家店做事。
女儿们的巧手能干,也是源于这三十年的耳濡目染。


△桃姐开的第二家店,让二女儿和二女婿管着
大女儿阿娟1990年出生,当别家小孩都在游乐园玩耍或是街头巷尾玩闹时,阿娟四五岁的年纪就学会帮爸爸妈妈收银找钱。没事的时候,就乖巧蹲在地上看大人做生意。
阿娟七岁的时候,因为桃姐实在是忙不开,只能把她送去广州的贵族学校读书,一个月回来一次,除了开学第一次送小孩去广州外,后来都是校车接送。

△ 桃姐大女儿工作背影图
小小的身体背着空空的书包,母女未曾开口泪双流,有时候阿娟会打电话给妈妈问:“人家爸妈都来开家长会,你为什么不去?”桃姐内心怀着万分的愧疚,却也只能说:“爸爸妈妈忙不开,没办法。”
阿娟那时年纪虽小,但也非常理解父母的苦衷和忙碌,每次回到家里,都会帮忙干活,慢慢的,自己也成为了像桃姐一样出色的烧鹅师傅,干起活来麻利爽快,没有丝毫拖拉。

△ 桃姐二女儿工作背影图
面对网络时代的流量冲击,桃姐的店依然维持着线下售卖不搞优惠券的方式,也无惧任何的变化,母女们都表示:“选择这份工作,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做好自己的品牌就行。”

△ 可以堂食的肥桃烧腊新店
如今,桃姐一家已经在东莞落定,传承着东莞传统烧鹅制作手艺,给街坊邻居带来肉质细嫩,肉汁鲜甜的烧鹅。
桃姐看似励志成功的背后,是她四十年来风雨无阻的起早贪黑,是每一次毫不犹豫“舍小我”成就大家庭的决定的奉献精神,她的经历,也是东莞数以百万外来务工人员最真实的写照。
编辑 | 任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