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登《散裂中子源“碰撞”出创新集聚地(区域协调发展微观察)》,聚焦位于东莞松山湖的“大国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

报道聚焦区域协调发展,从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用户情况切入,讲述大科学装置成为联结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纽带”。
根据报道,广东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内,坐落着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建成运行5年多来,这座源源不断散裂出中子的装置,成为集聚粤港澳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

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副主任梁天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大科学装置的用户,1/3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其中港澳用户117个。2/3是国内外其他地区用户。
报道认为,小小中子,是探秘微观的利器。
香港大学教授黄明欣研发的超高强钢,内部密布大量微细裂纹,反而比普通钢材拥有更高强度和韧性。想要弄清楚其中缘由,需要用中子去“碰撞”。
黄明欣说,借助中国散裂中子源,他获得了超高强钢的重要微观参数信息,解开了小裂痕吸收能量的奥秘。
报道表示,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有效激活并满足了大湾区的科研需求,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
不仅是黄明欣,更多的粤港澳科学家来到中国散裂中子源进行创新研究:香港城市大学团队发现金属玻璃材料新的玻璃态转化机制,澳门大学团队在热电材料磁结构方面取得突破,华南理工大学团队的研究聚焦高分子材料……
报道还透露出中国散裂中子源对于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黄明欣研发的超高强钢已在广州一家汽车弹簧生产企业顺利投用,应用到多款国产汽车上。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应用广泛分布于材料学、新能源、医疗制药等多领域。
报道关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的集聚发展情况,今年3月,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在东莞启动。紧挨着中国散裂中子源,第四代衍射极限同步辐射光源正推进立项建设,未来两个装置有望组成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