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塘厦中学 陈巧恩《星火之路:重走东纵的青春追寻》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29 21:54:59

晨光熹微中,我们踏上了“重走东纵路”的特殊旅程。作为学生会成员,我和同学们怀着崇敬之心,开始了这段追寻红色记忆的征程。这条蜿蜒在岭南山水间的道路,宛如一条时光隧道,将带领我们穿越八十年的时空,去感受那段烽火岁月的温度与力量。

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遗址,参天古木掩映着历史的痕迹。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径上,讲解员指着一处隐蔽的岩洞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游击队的秘密电台所在地。我驻足凝望,仿佛看见年轻的女报务员在昏黄的油灯下专注工作的身影,听到电台发出“滴滴答答”的电波声,将重要情报传向远方。这些电波如同希望的种子,在黑暗的岁月中播撒着光明的讯息。

纪念馆里,一件特别的展品令我们久久驻足。那是战士陈光明的日记本,纸页已经泛黄,字迹依然清晰。这位22岁的文化教员在1944年3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今日教战士们认字,有人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写‘抗日’二字。虽然物资匮乏,但求知的火光在每个同志眼中闪耀。”透过这些质朴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那个艰苦而充满希望的年代。令人痛心的是,这位热爱学习的年轻战士在半年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再也没有机会写完他的日记。

沿着先辈的足迹,我们来到百花洞战斗遗址。站在昔日的战场上,山风呼啸而过,松涛阵阵,仿佛还在传颂着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1941年6月,东纵官兵在这里以少胜多,以简陋的武器击溃了数倍于己的日军。老师们深情地讲述着当时的战况:战士们有的使用土制步枪,有的甚至只能手持大刀长矛,但他们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过人的勇气,创造了抗战史上的奇迹。

夕阳西下时,我们来到榴花抗日纪念亭。肃立在纪念碑前,仰望镌刻着英烈名字的石壁,每一个名字都曾经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中有的出身书香门第,有的来自贫苦农家,但都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最艰险的道路。轻抚冰凉的碑石,我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温暖,那是青春热血留下的永恒温度。

如今的东莞,早已从昔日的战场蜕变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世界工厂”的机器日夜轰鸣。但在这片繁荣的土地下,依然流淌着英雄的血液,传承着不屈的精神。东纵精神——那种爱国爱乡、百折不挠的信念,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次重走东纵路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传承的意义。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先辈们的精神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从中汲取力量,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前行。让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让东纵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鞋底还沾着东纵路的红土,这些泥土里沉淀着历史的记忆。它们将伴随着我们,继续走在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上。那条用信念和热血铺就的道路,不仅在地图上蜿蜒,更在我们心间延伸,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指引着我们永远向前。

作者:东莞市塘厦中学 高二 7班 陈巧恩;指导老师:崔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