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年书香
百年老校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扎根泥土,孕育芳华。
常平有3所小学均创办于1913年,经历改名、迁址……百年峥嵘岁月,百年沧桑巨变,唯育人初心历久弥坚。今天让我们通过一组照片,共同感受这3所百年老校厚重的历史沉淀,领略时间长河的魅力。



常平镇袁山贝小学始建于1913年,一直以来,该校秉承“发强刚毅,足以有执”的百年校训,发扬“敦本务实,以执求真”的校风,坚持做有温度的教育,办有故事的学校,着力培养“自信有为、博学求真”的个性化人才,让孩子们植根中国传统文化,做行走世界的现代好少年。

据《常平镇志》记载,清末(1902年)已废科举、办学堂,但常平在1913年才兴办第一批小学,袁山贝小学正是在这一时期创办,原名为“袁山贝有执学校”。据介绍,“有执”二字,为当时掌教的方有章先生所命,出自《中庸》原句“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意为“具有奋发、坚强、刚直、勇毅此类意志的人,当能坚持正义”。百余年来,袁山贝小学一直将其作为育人宗旨及校训。
在这百年历史沉浮中,袁山贝小学曾经历了三易校名、三迁校址、三停三办。据《常平镇志》记载,常平地区小学教育,从1913年兴办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三起三落,即停办与复办交替了三次。袁山贝有执学校作为常平最早一批的小学,也跟随着历史的洪流浮沉,并在1949年更名为“袁山贝乡小学”。

办学地点方面,据《常平镇志》记载,常平初期办小学,校址一般设在祠堂,也有的设在私人书室,而有执学校最初的办学地点正是在袁氏大宗祠(已毁)。数年后,由于病疫流行,学校搬迁至次臣公祠(已毁),不久后又复迁回袁氏大宗祠。一直到1970年,才从祠堂搬迁至现址。同年,“袁山贝乡小学”更名为“袁山贝有执小学”,后来随着行政区域的变迁,最终命名为“东莞市常平镇袁山贝小学”。
眼下正是春夏交替季节,走进袁山贝小学,明媚的阳光下,琅琅的读书声和课间活动欢闹声中,处处透露出该校园的活力与朝气。风雨百年,即使多次更名,但校门口“袁山贝有执小学”题字依然熠熠生辉。


近年来,袁山贝小学立足校情,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加大课堂改革力度,打造国学经典教育、科技教育和足球教育三大特色教育品牌,并获评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百社千校书香童年阅读活动基地学校、全国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示范校、广东省校园足球推广校、东莞市现代技术实验学校、东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常平镇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单位等。接下来,该校将围绕学校品牌打造、学校环境营造、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教育培养等方面发力,把学校建成人才辈出的摇篮。



建校初期,入学者多为富裕人家子女,约100名。战火纷飞的年代,土塘村坚持办校。据《常平镇志》记载,1946年,土塘村拆除战争留下的碉堡、炮楼,取其砖木建设新校舍。村民、乡绅、乡贤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新校舍坐落于土塘三片,是当时土塘村最漂亮的建筑。校门设计新颖,上方横书“土塘小学”四字。走进校门,一栋高大的礼堂耸立在眼前,礼堂门口上方有“教育英才”四字,由时任东莞县长题字。礼堂两边建有办公室一间、标准教室四间,还设有小舞台、小广场,是学生升旗、集队、做体操的地方。每到夏天,校内的三棵凤凰树就会开满红艳艳的凤凰花,成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1978年,改革开放的东风下,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土塘村学生人数大增。旅港同胞黄水先生率先倡导在土塘新建一所学校,同时在香港成立建校筹委会,发动港澳同胞捐款。黄水先生捐赠了40多万港元,加上土塘村民和港侨集资,最终筹得60多万元建设新校,改名为土塘黄水学校。新校于1986年落成,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26平方米,教学楼是一幢三层楼房。

后来在土塘村委会的支持下,学校逐步完善校园设施,先后建起标准化功能室、田径运动场、学生游泳池及200米环形跑道、60米直跑道、跳远沙池及能容纳近千名师生集会的大礼堂等。



近年来,该校坚持“有则”办学理念,持续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引导鼓励教师循则教学、循则创新,成长为优秀教师,同时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打造书法和太极文化等特色课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该校曾获得中国硬笔书法名校、广东省绿色学校、第四批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称号。
常平镇木棆小学同样创办于1913年,现校址位于镇中心区域,毗邻常平火车站,地理优越,交通便利。据《东莞市常平镇木棆文史汇编》记载,木棆小学成立之初名为萃英小学。“萃英”二字取自《孟子》一书的“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大意是荟萃超人育英才。萃英小学是将旧庙拆卸而建成的,面积不大,仅能容纳三十多名学生,采取复式教学,只有一名教师授课。

百余年来,木棆小学也经历了多次改名。据《东莞市常平镇木棆文史汇编》记载,土改后,萃英小学改名为朗木乡第一小学,后又改为木棆小学,上世纪60年代末改名为木棆学校。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当时常平的中学规模有限,初中班级多附设于小学,1981年3月至1984年7月,板石学校初一级学生并入木棆学校完成初中阶段学习。直至1984年9月,随着常平振兴中学创办,小学不再附设初中班,木棆学校恢复小学建制。1987年,该校改名为木棆汉森学校,2005年改为木棆小学并沿用至今,但时至今天,学校大门口仍挂着“木棆萃英学校”几个大字。
为了让师生有更好的教育与学习环境,办学以来,木棆小学经过多次扩建。据《东莞市常平镇木棆文史汇编》记载,1964年,在村委会的支持下,把旧的祠堂花厅拆除,拆卸旧校舍,扩建成一所适应现代潮流的新型校舍。同时得到旅港乡亲捐赠一批学生桌椅和大型吊扇、灯管等电气设备,学校从此开始用上电气设备。随着“四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全体干部、广大乡亲及香港同胞的支持下,该村在木棆围面前土名丁屋塘(即现在常平镇东兴路中段)兴建一所新型学校。新校于1983年3月动工,1984年6月全面竣工,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其中主楼三层半,有校务处2间、体育室1间、会堂1间、教师宿舍8间,还有两栋两层的教学楼,共有课室12间。1986年又扩建了一幢三层教学楼、舞台及运动场。
进入21世纪,科技日新月异,科教兴国思想深入人心。2002年8月,由村委会投资350万元扩建的四层教学大楼和一个现代化舞台竣工,至此学校占地面积增至约1.3万平方米,教学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



出品:常平融媒体中心
策划:莫玉仪 冯伟平
文字:何婷辉
责编:莫玉仪 潘玲
版式:叶艳芬
部分素材来源:《常平镇志》《东莞市常平镇木棆文史汇编》及受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