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图新说②︱百年书香,历久弥新!常平这些百年老校有你的母校吗?
常平发布 2024-04-28 17:56:41

编者按:

旧照片,是人们脑海深处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
白驹过隙,浪潮翻涌,旧时的模样如今又有怎样的新面貌?
“常平发布”微信公众号推出“旧图新说”专栏,翻开老旧照片,循着时代发展步伐,瞧一瞧现在的模样、听一听新的故事、品一品时间的答卷。

百年书香 

 历久弥新  

图片

百年老校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扎根泥土,孕育芳华。

常平有3所小学均创办于1913年,经历改名、迁址……百年峥嵘岁月,百年沧桑巨变,唯育人初心历久弥坚。今天让我们通过一组照片,共同感受这3所百年老校厚重的历史沉淀,领略时间长河的魅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袁山贝小学

 

常平镇袁山贝小学始建于1913年,一直以来,该校秉承“发强刚毅,足以有执”的百年校训,发扬“敦本务实,以执求真”的校风,坚持做有温度的教育,办有故事的学校,着力培养“自信有为、博学求真”的个性化人才,让孩子们植根中国传统文化,做行走世界的现代好少年。

图片

据《常平镇志》记载,清末(1902年)已废科举、办学堂,但常平在1913年才兴办第一批小学,袁山贝小学正是在这一时期创办,原名为“袁山贝有执学校”。据介绍,“有执”二字,为当时掌教的方有章先生所命,出自《中庸》原句“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意为“具有奋发、坚强、刚直、勇毅此类意志的人,当能坚持正义”。百余年来,袁山贝小学一直将其作为育人宗旨及校训。

在这百年历史沉浮中,袁山贝小学曾经历了三易校名、三迁校址、三停三办。据《常平镇志》记载,常平地区小学教育,从1913年兴办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三起三落,即停办与复办交替了三次。袁山贝有执学校作为常平最早一批的小学,也跟随着历史的洪流浮沉,并在1949年更名为“袁山贝乡小学”。

图片

办学地点方面,据《常平镇志》记载,常平初期办小学,校址一般设在祠堂,也有的设在私人书室,而有执学校最初的办学地点正是在袁氏大宗祠(已毁)。数年后,由于病疫流行,学校搬迁至次臣公祠(已毁),不久后又复迁回袁氏大宗祠。一直到1970年,才从祠堂搬迁至现址。同年,“袁山贝乡小学”更名为“袁山贝有执小学”,后来随着行政区域的变迁,最终命名为“东莞市常平镇袁山贝小学”。

眼下正是春夏交替季节,走进袁山贝小学,明媚的阳光下,琅琅的读书声和课间活动欢闹声中,处处透露出该校园的活力与朝气。风雨百年,即使多次更名,但校门口“袁山贝有执小学”题字依然熠熠生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今,袁山贝小学已成为一所占地面积约2.26万平方米,配备24间课室和各类功能室,拥有5个标准化篮球场、200米跑道和标准操场、足球场,各类设施一应俱全的现代化校园。

近年来,袁山贝小学立足校情,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加大课堂改革力度,打造国学经典教育、科技教育和足球教育三大特色教育品牌,并获评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百社千校书香童年阅读活动基地学校、全国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示范校、广东省校园足球推广校、东莞市现代技术实验学校、东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常平镇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单位等。接下来,该校将围绕学校品牌打造、学校环境营造、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教育培养等方面发力,把学校建成人才辈出的摇篮。

土塘小学

 

常平镇土塘小学创办于1913年,前身是“土塘有则小学”,校址设在土塘黄氏宗祠,因宗祠的中厅高悬“有则堂”的牌匾,故命名为“有则小学”。“有则”出自《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当中的教育理念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信仰启蒙教育,要求学生以先贤为榜样,公正做人,踏实做事,造福社会。
图片
图片
图片

建校初期,入学者多为富裕人家子女,约100名。战火纷飞的年代,土塘村坚持办校。据《常平镇志》记载,1946年,土塘村拆除战争留下的碉堡、炮楼,取其砖木建设新校舍。村民、乡绅、乡贤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新校舍坐落于土塘三片,是当时土塘村最漂亮的建筑。校门设计新颖,上方横书“土塘小学”四字。走进校门,一栋高大的礼堂耸立在眼前,礼堂门口上方有“教育英才”四字,由时任东莞县长题字。礼堂两边建有办公室一间、标准教室四间,还设有小舞台、小广场,是学生升旗、集队、做体操的地方。每到夏天,校内的三棵凤凰树就会开满红艳艳的凤凰花,成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图片

1978年,改革开放的东风下,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土塘村学生人数大增。旅港同胞黄水先生率先倡导在土塘新建一所学校,同时在香港成立建校筹委会,发动港澳同胞捐款。黄水先生捐赠了40多万港元,加上土塘村民和港侨集资,最终筹得60多万元建设新校,改名为土塘黄水学校。新校于1986年落成,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26平方米,教学楼是一幢三层楼房。

图片

后来在土塘村委会的支持下,学校逐步完善校园设施,先后建起标准化功能室、田径运动场、学生游泳池及200米环形跑道、60米直跑道、跳远沙池及能容纳近千名师生集会的大礼堂等。

图片

图片
2007年,土塘黄水学校正式更名为土塘小学。2009年,常平第一次联合办学,持续整合教学资源,原麦元小学、霞坑小学并入土塘小学,学校的办学规模得到了扩充。目前有22个教学班、1000多名学生,在职教师50多人。
图片
图片

近年来,该校坚持“有则”办学理念,持续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引导鼓励教师循则教学、循则创新,成长为优秀教师,同时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打造书法和太极文化等特色课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该校曾获得中国硬笔书法名校、广东省绿色学校、第四批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称号。

 

木棆小学

 

常平镇木棆小学同样创办于1913年,现校址位于镇中心区域,毗邻常平火车站,地理优越,交通便利。据《东莞市常平镇木棆文史汇编》记载,木棆小学成立之初名为萃英小学。“萃英”二字取自《孟子》一书的“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大意是荟萃超人育英才。萃英小学是将旧庙拆卸而建成的,面积不大,仅能容纳三十多名学生,采取复式教学,只有一名教师授课。

图片

图片

百余年来,木棆小学也经历了多次改名。据《东莞市常平镇木棆文史汇编》记载,土改后,萃英小学改名为朗木乡第一小学,后又改为木棆小学,上世纪60年代末改名为木棆学校。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当时常平的中学规模有限,初中班级多附设于小学,1981年3月至1984年7月,板石学校初一级学生并入木棆学校完成初中阶段学习。直至1984年9月,随着常平振兴中学创办,小学不再附设初中班,木棆学校恢复小学建制。1987年,该校改名为木棆汉森学校,2005年改为木棆小学并沿用至今,但时至今天,学校大门口仍挂着“木棆萃英学校”几个大字。

图片

为了让师生有更好的教育与学习环境,办学以来,木棆小学经过多次扩建。据《东莞市常平镇木棆文史汇编》记载,1964年,在村委会的支持下,把旧的祠堂花厅拆除,拆卸旧校舍,扩建成一所适应现代潮流的新型校舍。同时得到旅港乡亲捐赠一批学生桌椅和大型吊扇、灯管等电气设备,学校从此开始用上电气设备。随着“四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全体干部、广大乡亲及香港同胞的支持下,该村在木棆围面前土名丁屋塘(即现在常平镇东兴路中段)兴建一所新型学校。新校于1983年3月动工,1984年6月全面竣工,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其中主楼三层半,有校务处2间、体育室1间、会堂1间、教师宿舍8间,还有两栋两层的教学楼,共有课室12间。1986年又扩建了一幢三层教学楼、舞台及运动场。

进入21世纪,科技日新月异,科教兴国思想深入人心。2002年8月,由村委会投资350万元扩建的四层教学大楼和一个现代化舞台竣工,至此学校占地面积增至约1.3万平方米,教学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

图片
在致力完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木棆小学不断强化教育管理,提高办学效益,迎来了新一轮发展。2011年1月,该校被评为“东莞市一级学校”。2012年,新建了教学楼和教工宿舍楼,2015年,又新建了标准运动场,办学条件不断提升。目前,该校共有23个教学班、学生1100多人、教职员工68人,功能室场齐全,育人环境优美,满足现代化、信息化办学需要。
图片
图片
近年来,木棆小学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在市、镇教育部门的领导下,确立了“正理念、优环境、强队伍、育特色、提质量”的发展思路,从百年文脉中挖掘守正创新的学校精神,努力建设小而精、小而美的精致校园、和谐学园和生态乐园。同时培养研究型、特长型和个性化师资队伍,探索“1+4”特色发展样态,即加入一个集团化发展平台,打造体育、艺术、劳动和家校“共育学堂”四大特色板块,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百年薪火代代传,春华秋实谱新篇。该校连续三年获评“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实施学校”,并先后获得“东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东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东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等称号,教育质量与时俱进,品牌效应日趋彰显。

 

出品:常平融媒体中心

策划:莫玉仪 冯伟平

文字:何婷辉

责编:莫玉仪  潘玲

版式:叶艳芬

部分素材来源:《常平镇志》《东莞市常平镇木棆文史汇编》及受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