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中医签约香港首家中医院
南方日报 2024-02-03 10:07:07

粤港两地中医药合作有了新进展。1月24日,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官宣,与香港首家中医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院院合作”的新征程。

这份协议非比寻常,它将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规则机制不同的背景下,广东和香港两地中医院的龙头单位将开展怎样的合作?如何既实现自我发展的突破,又为湾区医疗互融探索新可能?

香港首家中医院明年投入使用

从公营中医诊所到首家中医医院,香港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

故事要从2003年说起:受香港医院管理局委托,两位广东省中医院的“女郎中”——林琳和杨志敏前往香港抗击非典,在此期间她们使用中医方法治疗非典病人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这使香港很多专家看到了中医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之后更是打破了中医药不能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的历史,香港公立医院开始设立中医门诊。2003年,全港分阶段开设18间公营中医诊所。

香港首家中医医院位于将军澳,计划在2025年投入使用。医院运营模式颇有亮点——采用公私合营模式,由特区政府全资兴建,通过招标委托香港浸会大学成立浸大中医医院有限公司作为营运机构,负责香港中医医院的管理、运营以及保养。

香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表示,医院将分阶段开展服务,设有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以及针灸科,将提供纯中医、以中医为主及中西医协作形式的临床服务,并提供一系列由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住院和门诊服务。此外,还会为三所设有中医学院的香港本地大学提供临床实习场地,并将作为执业中医师的培训平台。在推动中医药科研方面,中医医院将与香港本地、内地和海外的大学及教育机构进行临床科研及中成药开发研究。

粤港中医开启“院院合作”模式

大湾区中医交流一直以来都非常密切。2022年,广东省中医院曾与香港医管局牵手,共同开展中医访问学者计划、大湾区进阶中医临床培训计划,旨在为香港培养一批传承中医的骨干人才。

不过,粤港的交流合作更多体现在医护人员层面之间,缺少医院间的互动。这次签约后,广东中医药界正式开启了与香港“院院合作”的新征程。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医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年服务患者量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中医医院第一,连续10年蝉联全国中医医院竞争力排行榜榜首,实力毋庸置疑。对香港中医医院来说,面对居民的超高期待,其有迫切发展的需求,渴望能找到一个参考系,争取在更短时间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有望实现人才流动药物流通

对市民来说,他们还关心广东中医生是否有可能到香港坐诊,抑或是香港中医师到广东执业?

事实上,此前广东招聘了12名港澳中医师到广州、深圳、珠海3个城市的7家中医医疗机构开展试点执业。在医改专家徐毓才看来,双方签约之后,医生轮流坐诊有较强的操作性,但关键是要解决医生资质互认的问题,“目前对于已通过内地执业医师考试的医生,香港还不是很认可,可能需要较长的磨合时间,也许按照香港要求取得医师资格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高级讲师方剑锋表示,目前,根据香港中医药委员会《中医药条例》,内地中医师可通过“有限度注册”在指定机构内进行指定的临床教育或科研工作,届时省中医院的医生有机会通过有限度注册到香港中医医院工作。

除了人才的流动,还有药物的流通。

2023年10月,粤澳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心推动广东省中医院5个获批跨境使用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称“院内制剂”)发往澳门。首批5个院内制剂将由澳门镜湖医院接收,并将逐步应用于澳门临床。

业界人士认为,香港可参考澳门做法,在遵循双方法律的基础上,把部分院内制剂纳入香港公立医疗体系之中,方便香港市民使用内地药物。

过去,粤港澳中医交流更多以民间形式开展,两所公立中医院合作能否探索机制创新,成为推动粤港澳三地医疗互融的“新王牌”,未来充满期待。

文字:记者 黄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