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推动乡村振兴,带动乡村各方面发展,是东莞市政协委员、农工党东莞市委会委员、广东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黄遵楠教授一直关注的问题。
今年黄遵楠是第二次参加两会,回想2022年首次参会的情形,他表示“收获很大”,提交的三个提案均被采纳。这一年来,黄遵楠多次走访调研,亲眼目睹我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各方面变化。
今年,他带来了《关于聚焦乡村旅游,推动我市乡村振兴的建议》的提案。“我市乡村旅游项目可建设用地资源紧张,缺乏整体规划和稳定的政策指引,影响了社会资本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更大的限制。”黄遵楠希望,自己的提案能够推动我市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加强指导设计,科学统筹规划
黄遵楠认为,要发展乡村旅游项目,首先要加强资源上、政策上的统筹规划。将文旅产业与产业特色结合,指导各镇村做好自身规划编制,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立点状用地管理制度,按照“建多少、转多少”的原则点状报批,根据规划用地性质和土地用途灵活点状供应,开发建设服务于乡村旅游的项目用地。
我市有多样的乡村文化资源,应做好示范点的打造,连点成片,例如,将道滘镇“水乡文化”、茶山镇“古村文化”、寮步镇“莞香文化”等连片成区,建立全域旅游示范区。
黄遵楠认为,为鼓励旅游企业的改革发展,出台一系列旅游业减税降费政策;增加受疫情影响的旅游企业的资金补助;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增加旅游业有效信贷供给并主动让利。
同时,成立乡村文旅协会,组建乡村文旅联盟共同培育精品旅游线路,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大力鼓励省市内的互动乡村游,在产品开发、线路编排等方面将互动城市作为核心合作伙伴,互相宣传代表性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
加强供给侧改革,注入乡旅新动能
“我市坐拥丰富的文旅资源文化,但发展的旅游产业形态大多单一,无法满足旅客丰富多样的文旅需求。因此,我认为推动文旅产业与当地特色景观、与学校体教融合,共促发展。”黄遵楠说。
黄遵楠认为,进一步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增强我市乡村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加强塑造乡旅景观,增设非遗展馆,修整或重塑祠堂、宗庙等乡土文明载体。深入融合乡土文化特色,设计具有乡村原生态意象的文旅产品。
此外,结合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需求,开设夏令营或社会实践项目,精心打造乡村旅游与农商文体教充分融合的研学项目,激发乡村旅游的新动能,形成乡村旅游的新态势。
加强宣传力度,突出乡旅品牌特色
当前,传统宣传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创意不足、欠缺本地特色的问题,宣传效果不尽如人意,影响东莞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
对此,黄遵楠表示,市文广旅体局应统筹好各镇旅游资源,打造“互联网+乡旅”平台,搭建方便快捷的旅游景点查询电子平台,创建“东莞乡旅大地图”。通过小程序、H5等便捷式移动应用,引入人工智能为游客匹配食-玩-住一站式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并可依托各类媒介优势,搭建行之有效宣传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与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建立东莞市乡村旅游的公众号或注册官方账号,提供“东莞乡旅大地图”等互联网产品的登入渠道,定期发布市内旅游景点的最新资讯,或以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线上导游,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共同塑造东莞市乡村旅游品牌多元化形象。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乡村美丽氛围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游客舒适旅游的重要基础,也是乡村旅游品质的重要体现。
黄遵楠认为,市文广旅体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局,规划直达乡村旅游景点的公交路线或地铁路线,开辟旅游专线。乡镇政府则协调指导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旅游景点标识标牌,拓宽并修整乡村道路,配备充足的垃圾桶、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推进旅游提质升级。
为吸引私民企等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实行“企业赞助冠名”办法,对厕所、垃圾桶等公共醒目位置的广告位进行出租转让,广告收入作为管理者的收益和公共设施维护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