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人事报关注:让文学点亮东莞乡村未来
中国组织人事报 2025-07-10 10:46:57

夏日,踏入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官仓社区,映入眼帘的是刻有“中国作家第一村”的巨大立石。往前走,五彩花田与悠然转动的风车相映成趣。穿过花田,便能看到一排排古色古香的老房子静立在悠长青石巷中,这里便是作家们的工作室。

每间工作室门口都挂着作家的名字,推开其中一扇门,可以看到用昔日粮仓改建的书斋,夯土墙下摆着素坯瓷瓶,晨光漫过雕花木窗,在泛黄的书页上洇出一圈暖晕。

在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与浮华。作家们在这里安放书桌,安置身心,用文字记录时代的波澜。这种扎根泥土的文学实践,不仅让文化基因在稻花香里抽穗扬花,更编制出新时代乡风文明的经纬——一种既葆有农耕文明温度、又充满现代精神张力的文明新风,正在田野上蔚然成荫。

aead18e0-3bee-4fe9-930b-b826d09588a9.png

走进作家村,农耕文明的温度与现代精神的张力碰撞出独特的火花。 郑琳东 摄

樟木头,这座古称泰安的小镇,自古以来便是康泰平安、物阜民丰之地。作为东莞唯一的纯客家镇,它承载着中原先民的烂漫因子,崇文重礼,绿水青山间氤氲着古镇的芳华。一个自然生发的文学现象在这里悄然兴起,那便是“中国作家第一村”。

目前,作家村汇聚了97位作家,其中,国家级作家、评论家65人,有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佼佼者,如王十月、王松、江子;也有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如莫华杰、赵勤等。他们以笔为犁,以梦为马,耕耘在这片文学沃土上,所创作的作品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或细腻描绘人情世故,或大胆进行文学创新,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文学画卷。

雷达的《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葛水平的《喊山》、王十月的《国家订单》等作品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张雅文的《生命的呐喊》、莫华杰的《世界微尘里》、赵勤的《海蓝宝石》……在这个小小村落,诞生了很多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作品。

作家村首任“村长”、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曾介绍,意大利的圣塔·马达伦纳乡村仅有一座废旧的古堡、一座小教堂、一幢瞭望塔和一座谷仓而已,其余都是旷野和山林,但吸引着全球作家前往,因为它特殊的地理环境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

樟木头作家村之于东莞,犹如圣塔·马达伦纳之于意大利。它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文人墨客,汇聚于此编织着文学的梦想。作家村项目也因此被纳入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点项目,所在的官仓社区成为第二批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村培育对象。

作家村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是逐渐汇聚强大创作群体的过程。王十月是最早“潜伏”在此地默默创作的作家,长期以来,他关注东莞外来打工者的生存困境和精神世界,创作的《出租屋里的磨刀声》等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2006年,东莞市文学艺术院在樟木头镇举办首届签约作家活动,天津作家王松机缘巧合在这里购置了房产,紧接着,他带动葛水平等6位山西籍作家来樟定居创作。而那时,刘芬、王康银,王一丁等多位乡土作家、编剧已经在此生活多年,大家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知名作家被吸引到此。

“这么多作家,可以组建一个作家村了!”有村民提议。樟木头镇闻风而动,迅速成立“中国作家第一村”,聘请雷达先生担任“村长”,划出地处镇中心地段的小楼作为“村部大楼”,划拨专项经费,每间创作室经过全新装修,设施齐全,安排党员干部与作家们结对,让他们能够安心创作。

樟木头镇还制定了奖励政策,出版精品文选,提升作家村及相关作品的影响力。作家村还注重文学交流和人才培养,经常举办文学讲座,打造“一室一品牌”、“一期一会”等活动,举办“金笔杆”新书分享会,为作家们提供交流思想的平台。

自此以后,附近的村民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当暮色漫上飞檐时,有人抱着稿纸穿过月洞门,穿唐装的诗人与扎马尾的编剧在回廊不期而遇,话题从陶渊明的秋菊说到博尔赫斯的迷宫;咖啡馆的落地窗前,未完成的画布与半卷宣纸共享同一张木案……不同年龄、不同风格的作家们围坐在一起,品茶论道,激荡思想的火花。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氛围,渐渐成为作家村最独特的魅力。

2023年,樟木头镇组建了作家村临时党支部,依托镇文学IP推广交易中心、公共服务平台、产业运营平台“一中心两平台”,将作家村重新划分为艺术创作区、公共文化展演区、交流共享区、休闲文旅区、景观体验区五大板块,配备村展馆、打工文学之家、驻创基地等设施,打造成为集创作、作品影视化动漫化改编、版权交易、对外传播于一体的文化产业综合体。

文学IP的多元开发,让作家村的文字焕发新的生命力。王十月的《国家订单》、葛水平的《喊山》,这些作品已超越了纸张的界限,化作影视剧、动漫、舞台剧,走进了千家万户。作家村的名字响了,也为当地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文创产品的制作车间里,附近的村民正忙碌地制作文学主题八音盒和明信片,把王十月的诗句烧制在青花瓷片上。在文学IP推广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将作品数字化,葛水平作品改编的动漫点击量正以秒速刷新,而隔壁录音棚里,赵勤的小说正在变成有声书——这些都将通过新媒体平台,化作数字时代的文化漂流瓶。

村里的年轻人,有的成为文学活动的策划者,有的开设了文学主题咖啡馆,用自己的方式,分享着文字带来的红利。依靠作家村,樟木头镇每年吸引游客160多万人次。

“文学点亮了村民的生活。”罗永光说。樟木头作家村,不仅是文学创作的高地,更将文创产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共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