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中秋仪式感,只有东莞人懂!四大宝藏习俗全揭秘
东莞+ 2025-10-06 15:51:31

月色如水,灯火可亲。在东莞各镇街,中秋习俗恰似散落的星辰,串联起独特的地域记忆。从横沥流光溢彩的草龙巡游,到麻涌街巷里悠长的“添油”吆喝,从石龙指尖流转的灯笼仔手艺,到望牛墩八旬匠人坚守的鱼灯制作,每一项习俗都承载着百年故事,更映照着非遗传承的鲜活模样。

横沥:草龙巡游,非遗新生

“人舞凤,我舞龙,舞到你家不会穷……”10月5日晚,朗朗上口的传统歌谣划破夜空,横沥镇田饶步村的舞草龙大巡游盛大启幕。11条稻草扎制、缀满彩灯的草龙在村民手中翻腾跃动,龙身流光闪烁,宛如真龙游弋夜空,引得沿途观众喝彩不绝。

村民们舞动草龙,与观众热情互动。锣鼓声、欢笑声与快门声交织成热闹交响,重现“龙来添丁发财”的传统祝福场景,将中秋之夜渲染得喜气融融。

这项绵延三百余年的传统习俗,寄寓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愿。2007年,“横沥草龙舞”入选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田饶步村全力打造“草龙之乡”。不仅开发出精品小草龙、龙头摆件、草龙提篮等非遗手工艺品,去年还突破传统,创新推出草龙现代形象IP“田小饶”及系列文创产品,并通过舞草龙文化节,让非遗文化以更年轻的姿态“圈粉”。

值得关注的是,田饶步舞草龙成功入选第二批“粤式新潮流”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这背后,是横沥镇以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实践,通过丰富文化供给,推动文化强镇建设再上新台阶。

麻涌:添油声声,祝福绵长

“添油咯,添油咯……”中秋之夜,麻涌镇漳澎村的街巷里,孩子们提着灯笼,在大人陪伴下向商铺吆喝着“添油”。店家笑脸相迎,将油烛分发给孩子们——领到的油烛越多,收获的祝福便越深厚;派发的油烛越广,招来的福气就越绵长。

图片

这项被称为“添油”的习俗,源于古时漳澎大户与商贾的助学义举。中秋之夜,商铺向学子派发灯油,勉励他们勤学苦读。这份美好祝愿在漳澎流传百余年,成为独特的中秋景致。

除了热闹的“添油”,麻涌人的中秋夜还离不开一桌“团圆宴”。月下摆开的餐桌前,月饼、菱角、芋头、柚子、炒田螺等应节美食一一登场,一家人围坐桌边,孩子们在旁嬉戏玩闹、提着灯笼穿梭,赏月、闲话家常、品尝美食,满是其乐融融的烟火气。

《麻涌民俗志》记载,年轻媳妇须携礼品回娘家“送中秋”,婆婆则备好薄饼、佛爷饼、柚子及各式灯笼,待女儿归时带回赠予外孙。这一来一往间,传递着代代相传的亲情温度。

石龙:泗洲灯笼,匠心传承

秋月渐圆时,石龙镇的中秋灯笼市场里,现代灯笼的炫彩流光与传统灯笼的温润微光,勾勒出“新旧共生”的节日图景。而市级非遗“石龙泗洲灯笼仔”依然是许多市民采购清单上的“心头好”。

“游鱼游沙碌(灯笼),添油添蜡烛。”在东莞,外婆给外孙送灯笼仔寄托着学业进步、身体健康的美好祝愿。傍晚时分,孩子们提着灯笼“游”至各家商铺“添油”,构成温馨的中秋画面。

承载这份温情的灯笼,多出自石龙泗洲村。“石龙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陈月桂(桂姨)正专注地将竹篾弯成新月形状。来自河源的丹竹篾需经煮制、破篾、浸泡等工序,方能成为韧劲十足的骨架材料。

“我们几乎一年四季都在做灯笼仔,闲时就加紧赶制,就为了中秋前备足货源。”桂姨笑着说,眼下中秋临近,订单早已纷至沓来,“今年备货已近3000个,但订单还在增加,不光石龙本地街坊来买,连寮步、石碣的市民都特意下单。”

泗洲灯笼仔的制作,从选竹到上漆完工需经数十道工序,每一步都藏着匠心。更特别的是灯笼上的手工贴花:“状元郎”寄寓男孩读书上进,“小仙女”祝愿女孩聪慧美丽——这些吉祥寓意,早已被街坊认可了几十年。

望牛墩:鱼灯流转,坚守弥珍

中秋之际,望牛墩的街巷间,一盏盏色彩斑斓的鱼灯次第亮起。鱼身通透、鳞甲分明,在烛光映照下宛如游弋于夜色中的精灵,承载着“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

3K9A7679.JPG

这些鱼灯的背后,是八旬匠人钟邹容婆婆近二十载的执着守望。作为镇上为数不多仍在制作鱼灯的老手艺人,她从扎架、贴纸到绘染,每一步都凝聚着对这门手艺的深情与热爱。

“扎架是第一步,也是最考验功底的一步。”钟婆婆手中的竹篾悄然弯出鱼身的弧度,“高低、对称稍有偏差,鱼就‘活’不起来。”贴纸讲究“平、稳、顺”,绘染则需用特制鳞模一片片拓印鳞甲,“这一步急不来,一急就前功尽弃。”

尽管年事已高,钟婆婆仍坚持制作鱼灯,“尤其是看到小朋友喜欢,我就更愿意做。”今年中秋前夕,她还首次受邀到活动中心开设鱼灯制作课,耐心指导市民,“很高兴有机会让更多人知道传统鱼灯,再辛苦也值得,就希望他们能记住这门手艺,别让它失传”。

6_副本.jpg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望牛墩鱼灯依旧以最朴素的方式串联起三代人的情感与记忆。“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钟婆婆一边为鱼灯装配提竿,一边平静地说,“不一定非要做得多精美,重要的是有人知道这门手艺,记得老传统的模样,这就够了。”

文字:记者 袁健斌 图片:镇街供图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