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世界工厂”闯“关”记
东莞+ 2025-05-26 08:32:25

2025年4月2日至5月12日,短暂而又漫长的40天,注定会被载入全球贸易历史。这场史诗级的中美“对等关税”博弈,让“世界工厂”东莞成为全球外贸关注的焦点。

+34%,+84%,+125%,-91%……数字的一次次变化,牵动着一根根东莞制造业的神经,也让这座拥有超22万家工业企业的外贸城市,经历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一次大考。

紧张、焦急、迷茫过后,东莞外贸人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以“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以品质换议价权”的底气、“内外双循环”的志气,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闯“关”记。40天的跌宕起伏,见证着“世界工厂”东莞从被动承压到主动破局的城市韧性。

“风暴”来临:
订单悬停与艰难抉择

进入4月,东莞制造业的空气里弥漫着紧张气息。各种关于加税的消息不胫而走。

4月3日(美国东部时间4月2日),美国宣布对中国“对等关税”税率为34%,正式拉开中美对等关税较量的序幕。4月9日(美国东部时间4月8日),美方宣布对中国输美产品关税进一步提高50%至84%,一天后又宣布由84%提高至125%。

“像做梦一样,不可思议”,回想起当时的情形,不少东莞外贸企业老板直呼“疯狂”。4月9日晚,当得知美对中关税提高至84%后,中旺玩具(东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旺玩具”)董事长陈国霞和美国客户通了一个长长的电话。彼时,中旺玩具两个货柜的产品刚发出不久。这批产品是发回东莞,还是冒险继续去美国?除了焦急,陈国霞更多的是迷茫。

▲陈国霞(右)

一天以后的4月10日(美国东部时间4月9日),美方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由84%提高至125%。业内人士分析,中美贸易实际上已经脱钩。那注定是个不眠之夜。厚街镇顺琦手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灿凌站在车间里,盯着500万美金的半成品订单发愁。这些为美国高端品牌定制的手袋,此刻像烫手山芋——继续生产面临125%的关税重负,停工则意味着500名员工“手停口停”。

“和美国客户谈了三天,嗓子都哑了。”曾灿凌回忆道。最终双方妥协:先制成半成品,以“第三国组装”模式曲线进入美国市场。工人们加班修改工艺单时,他默默在办公室泡了壶浓茶——这是他从业十几年首次遭遇如此复杂的贸易博弈。

与此同时,东莞长安的美泰玩具厂停止向美国发货,仓库早已爆仓。3000名员工的生产线被迫放缓,芭比玩具的包装盒堆到了深圳保税仓。厂长莫玉枝每天要接十多个越洋电话。“政策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挑战,总公司的高管每天都在找对策。四五月份本来是生产高峰期,但目前不敢招太多人,只维持之前的工人数量。”莫玉枝坦言,过去的4月份,这家有着近40年历史的全球玩具巨头也紧张了。

除了停止发货,一些企业干脆选择了停工。

东莞韬略运动器材有限公司是一家台资企业,年生产各类型的安全帽约600万顶,拥有员工1800多人,产品主要外销。一季度美国订单增长了12%。但4月5日不得不停止生产。“那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观望、等待。”公司总经理刘昌明说。

高高垒起的关税面前,也有一些企业选择不停产,边生产边等待时机。东莞升丽针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升丽针织”)是大朗镇产能第一的毛织生产企业,年产规模达120万件,代表大朗乃至华南地区最强的针织领域生产工艺,美国市场占30%的份额。“我们和美国客户达成共识,订单可以减少,但不停工。”公司经理林庆兵表示。

虽然不停产,但生产节奏要降下来,许多企业开始“开五停二”。企石镇某工艺制品公司80%业务来自美国,负责人接到了客户“暂不出货”通知后,选择了“开五停二”的生产节奏。

“硬刚”背后:
制造品质与议价权的双重进阶

沉重的关税压力面前,一些企业选择“以静制动”,暂时观望。也有企业选择和客户谈判,上调销售价格,分担成本,甚至“硬刚”客户,维护自身权益。

中旺玩具就“硬刚”了一回。加税34%时,双方争执激烈,客户提出双方各担一半,而当关税升至84%时,陈国霞果断选择不再妥协:“必须提高销售价格,你们想清楚了,我们再来谈。”这段霸气发言也迅速在网络走红。

代工企业和美国客户“硬刚”的底气何来?陈国霞告诉记者,企业早在多年前布局的“绿色制造”体系——从原材料到生产全链条,均通过国际认证,这一高门槛的优势,不仅稳固维系着日本12家大客户,更让欧洲订单在逆势中实现增长。“我们有MADE IN GREEN,这是我们多年努力拿下的优势。”陈国霞自豪地说道。

▲中强电子生产线

中旺玩具并非孤例。广东中强精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强精英”)是一家深耕显示产品领域,专注为国际一线品牌定制多样化显示产品的外贸企业。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让中强精英与客户在合约中早早约定了关税上涨风险。“关税成本基本全是由客户承担。”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太刚说,“我们自主设计研发产品,除芯片和液晶玻璃外,其余部分均由公司自主完成,这是我们议价权的基础和底气。”

东莞南新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新塑胶”)是另外一家享有“关税豁免权”的企业。“无论关税怎么变,我们承担3%,其余都是美国客户承担了。这是开始合作的时候就定下来的。”该公司董事长谭容波对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每年对美业务规模约4亿人民币,公司没有专门培养业务员,订单却一直保持稳定,靠的就是品质口碑。南新塑胶曾为百事公司独家制造汽水瓶盖,助力百事可乐连续三年占据日本市场销量榜首。如今,南新塑胶已与数十个全球知名玩具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

▲南新公司生产线

“关税像面镜子,照出我们的软肋,也照见我们的底气。”刘昌明说,“我在欧洲待了两年,在越南也待了两年,最大的感触是,这些工厂的效率不高,不能整体代替中国工厂。精细化的产品,一定是来自中国,即使再过十年,这个结论也不变。”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表示,三十多年的积累让东莞外贸企业已今非昔比,工艺品质、设计水平、研发能力都有了质的提升,相比东南亚等地工厂,具有很大优势,东莞制造在全球的影响力并没有下降,还在上升。

共渡难关:
企业自救与政策“及时雨”

在外贸企业各显神通之时,东莞政府部门也没有旁观,“稳外贸30条”等政策像及时雨般落下。

4月13日,东莞印发了《东莞市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工作方案》,从开拓多元市场、夯实产业基础、提升金融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提出30条举措,全力防范和化解外部风险和冲击,全力促进外贸稳量增效,推动贸易与产业、进口与出口、“走出去”与“引进来”实现协调发展,增强东莞外贸发展动能和产业发展韧性。

“太及时了,而且很实用”,不少企业在得知东莞出台“稳外贸30条”后备受鼓舞。不仅如此,4月到5月间,东莞还积极举办各类外贸座谈会、产业对接会、新兴市场宣讲会、电商平台见面会,让企业家们看到了“有形的手”的力量。记者不完全统计,4月初到5月初,这类活动超过了30场,即几乎每天都有一场。

“工厂可以等,政府不能等;客户可以观望,东莞不能观望。”在上述活动中,多位东莞政府部门负责人如是强调。

在黄江镇,“果链”(苹果手机产业链)企业相关负责人李传荣至今记得那场由市长主持的座谈会。会上刚反映寻找国内客户的需求,东莞的工信部门就积极对接。两周后,首批精密机件样品送达国内客户手中,并开始有了小批量订单。

广交会尚未结束,东莞就开始鼓励企业继续参加海外展会。“带我们去了巴西、俄罗斯,给我们报销了大概80%的展位费。通过参展,我们开发了很多新客户。”唯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表示。

刘昌明一直记得,当库存压力最大时,政府部门主动协调银行主动送来“无抵押信用贷”。夜幕降临,东莞大道的霓虹亮起。他的工厂外面,员工们正排队领取加班餐。

长远布局:
从“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

正如企业所说,关税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对东莞外贸企业来说,要想提高抗风险能力,最根本的还是改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变“东莞制造”为“东莞智造”。

“800人里200个研发,这在传统制造业不多见。”王太刚敲了敲办公桌上的Mini-LED样品,“虽然芯片和玻璃还是进口,但控制板、模组都是我们自己做。”这种“ODM模式”让中强精英在关税风暴中岿然不动,2025年预计营收达16亿元。

中强电子

近一个月以来,在创业板上市的广东绿通新能源电动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坚忙于重新布局,换条赛道。他透露,公司的工业扫地机、商用车已经在欧洲布局。“公司原材料100%国产,不存在‘卡脖子’关键零部件,去年公司非美市场有40%的增长,对未来还是有信心的。”

在大朗镇,升丽针织经理林庆兵正在给孟加拉国基地开视频会议。屏幕里,孟加拉国工人对着针织机手足无措,东莞派去的技术骨干正在演示提花工艺。“复杂款式还是得留在大朗做。”他转动着手中的羊绒衫样品,“东莞工厂已经派了很多人过去给他们培训,同时那边的设备也在逐步升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东莞企业加快“出海”,着眼全球重新布局产业链:南新塑胶在越南清化建设生产基地、中国锂电池出口前20强的广东博力威科技尝试将生产转移至东南亚代工、位于东莞石碣镇的艾尔佳集团去年8月在泰国建立工厂,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至泰国,核心研发和高端部件生产留在东莞。

“这次关税事件给我们的经营理念巨大的冲击,也倒逼企业加快转型,以前公司大部分外贸是OEM,下来我们要朝着全球玩具创新中心迈进,我们已经梳理出四个自主品牌,而且已经上线售卖。”陈国霞对记者说。

研发比例越来越高;关键零部件掌握在自己手里;高端制造放在东莞、低端制造逐步转移;打造自主品牌转内销……东莞外贸企业清醒地认识到,代工不能长远,只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往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变“东莞制造”为“东莞智造”,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策划:雷石鹏

执行策划:殷昌盛

采写:殷昌盛 曹丽娟

图片:曹丽娟 李梦颖

文字:首席记者 曹丽娟 图片:李梦颖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