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科技轮足机器人“刑天”采用直驱电机技术,省去传统减速器,运动效率提升50%,已进入商汤科技、MIT等全球顶尖机构实验室;金坤新材料耗时5年研发的关节磁组件,成功替代进口产品,使欧洲人形机器人成本降低40%,年产能达200万套,占据全球细分市场30%份额;普渡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将投资12亿元在东莞虎门建设华南总部,打造年产能4万台的智能生产基地……

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正在推动智能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东莞凭借丰富的制造业应用场景、完善的产业链,以及本地机器人企业在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已在该产业领域掌握先发优势。
来自东莞工信部门的数据显示,全市现有机器人制造重点企业208家,其中规上企业147家,年营业收入约316亿元。2024年,全市工业机器人产量2.29万台(套),增长21.7%,占全国4.11%、全省9.27%。数字背后是这座城市从“制造”向“智造”的精彩蜕变。
龙头领衔,填补技术空白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在物理世界的进一步延伸,是实现思考、感知、行动三者有机智能融合的机器或系统,既具有人机交互与自然语言理解的能力,同时又可以通过感知、认知、决策与时变环境及对象进行实时校准互动,协助人完成相应的决策与行动任务,包括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是AI概念中的重要一环。
在东莞这片创新热土上,领军企业、龙头机构正以突破性创新填补技术空白。
拓斯达作为行业先行者,自2022年起便与头部AI大模型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拓斯达预计,2025年将迎来产业落地的黄金时期。借助市政府一号文营造的政策环境,拓斯达正加速AI能力向工业场景转化,计划通过链主优势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建产业生态。

去年7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发布“机器人材料科学家”,将材料研究推进到“具身智能”形态,可实现无机材料固相合成,可7×24小时无人化、自主化研发,实验过程高度标准化,实验状态参数全程可监控、可溯源。填补了在无机固相材料自动化合成方面的空白,推动我国材料科学朝着智能化、数字化迈进一大步。
在松山湖,墨现科技(东莞)有限公司与普渡机器人合作推出的全人形机器人PUDUD9,已在医疗、工业、服务领域开辟新场景。“贴上我们的电子皮肤,机器人仅用手触摸就能识别出物体的基本信息。”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企业的“仿人手”订单量与去年相比已暴涨十倍。
东阳光集团的战略布局更具前瞻性。今年3月,其与光谷东智联合多个企业在湖北武汉签署多项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宣布将携手加速机器人技术的落地应用,特别是聚焦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本体到应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这标志着东阳光筹备近一年的人形机器人项目获得里程碑式进展。此外,东阳光正筹建全国最大具身智能数据采集中心,计划在电子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智能巡检系统,并创新性布局人工智能养老院,开辟百亿级银发经济新赛道。
政策支持,加快培育产业发展
东莞既有孕育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肥沃土壤,更是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的巨大蓝海。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拥有22万家工业企业,其中包括1.4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超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使得东莞成为人工智能场景落地的绝佳练兵场。东莞的智能转型背后,更有5000亿机械装备产业集群作为强力支撑。
作为全国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重镇,东莞通过实施机器换人、应用牵引、技术转化、延链补链等举措,逐步形成涵盖本体制造、零部件生产、系统集成应用等较为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

对于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东莞政府有着清晰的认识和目标。
近年来,东莞着力推进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规模开展“机器换人”“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等措施,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展开深入探索与前瞻布局。2023年底,出台《东莞市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提出将进一步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发展壮大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目标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新高地。2024年,又出台《东莞市支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其中提到,智能机器人是东莞市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为加快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力争到2025年,智能机器人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80亿元,拉动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超过2万套。
2025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东莞以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姿态,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攻坚推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聚合催生新质生产力,不断巩固和增强东莞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未来,东莞将继续整合资源助企惠企,构建政产学研金全链条创新生态,持续以应用场景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为具身智能领域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