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发布三年行动计划 剑指千亿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
东莞+ 2025-05-15 22:08:08

近日,东莞市政府正式印发《东莞市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计划》),提出通过六大核心工程和五大主攻方向,力争到2027年实现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营收突破1000亿元,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机器人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区、先进制造集聚区和应用引领区,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五大主攻方向 集群朝千亿规模迈进

该计划旨在抢抓智能机器人赛道的战略机遇,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打造智能机器人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区、先进制造集聚区和集成应用引领区,推动东莞成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为此,《计划》有五个主攻方向,分别是巩固工业机器人优势、补齐前端创新能力短板、强化整机制造牵引示范、打造完备高效供应链、拓展场景应用空间。

根据《计划》,到2027年,在核心零部件、多模态感知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一批研究创新平台。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达1000家以上,形成120家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优质企业梯队,集群相关产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建成不少于3个智能机器人主题产业集聚区。产业生态持续优化,遴选发布不少于50个智能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建成一批智能机器人应用示范工厂。

六大工程驱动产业升级

据悉,智能机器人计划将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核心制造工程、平台升级工程、企业培育工程、应用示范工程、招商引智工程六大工程,全面激活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通过强化总体规划与政策牵引,为东莞抢抓智能机器人赛道提供战略赋能,也加速推动东莞成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实施重点研发项目攻关。

支持企业开展机器人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机器视觉、人机协作、自主决策为主攻方向,重点突破复杂动态场景感知、实时精准定位、自适应智能导航等共性技术,提升智能机器人控制、传感和协作性能。引导东莞龙头制造企业,发挥其应用场景与资金优势,联合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机构建立机器人领域创新联合体。发挥首台(套)专项引导作用。编制机器人领域的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指导目录,明确智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具体细分领域的支持方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智能机器人高端和前沿产品领域,开展首台(套)设备研制。

实施核心制造工程,强化零部件制造。

聚焦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减速器、控制器和伺服电机,新兴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视、听、力、嗅等高精度专用传感器、高功率密度执行器、高爆发移动和高精度作业需求,完善生产工艺和提升精密制造能力。结合新能源产品发展趋势,开发制造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特点的高能效专用动力组件。突破“肢体”制造。用好现有机器人技术基础,系统部署“机器肢”关键技术群,打造仿人机械臂、灵巧手和腿足,突破轻量化与刚柔耦合设计、全身协调运动控制、手臂动态抓取灵巧作业等技术。推动建设机器人配套加工中心、共享工厂,形成快速响应企业需求的精密加工、批量制造服务能力,全方位提升产业配套服务水平。

实施平台升级工程,建设一批机器人创新平台。

支持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百度智能云(东莞)AI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聚焦智能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创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打造机器人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机器人综合测试平台。重点推动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单位在松山湖等地规划建设各类型机器人综合测试场地。建设机器人中试平台。鼓励支持东莞市智能制造中试联盟发展,全力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主体,共同建设人形机器人和无人自主技术等领域的中试验证平台。不断加强平台的软硬耦合适配程度,为技术成果提供全方位中试熟化、工程开发、工艺改进等服务,加速产业化应用进程。完善成果转化平台。规划建设机器人主题园区。在松山湖、大岭山、南城、谢岗、滨海湾、洪梅、虎门、寮步等地规划建设一批机器人主题产业园。通过打造一批高品质、快供给优质产业空间,吸引集聚国内外一流机器人企业,承载转化重大产业化项目。

实施企业培育工程,培育行业领军企业。

以培育机器人顶尖整机制造商、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商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目标,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壮大细分领域优质企业群。加大对机器人优质企业的培育力度,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形成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骨干企业将智能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独立运营,提升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水平,培育一批系统集成应用企业。强化产业链协同。强化智能机器人“链长制”工作机制,精心遴选具有核心引领作用的“链主”企业,并建立机器人产业链关键企业清单。借助“链长+链条关键企业”模式,利用东莞成熟的加工制造能力,降低供应链成本。定期组织“链长+链条企业”开展技术研讨和交流对接,共同开发适配的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有效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发展。加强企业服务。依托企业服务专员工作机制,重点针对机器人企业,建立收集诉求、解决问题“一站式”跟踪服务体系。完善服务专员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与政府热线12345、企莞家、企业直通车等涉企反馈通道的信息共享,推动智能机器人企业问题诉求分类高效闭环管理。

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建立机器人多元应用对接机制。

建立跨部门应用场景拓展协调机制,实施“智能机器人+”行动,面向制造、文旅、市政、医疗、应急、消防救援、巡检、物流、教育、城市管理、家庭服务等领域,建立应用场景征集机制,制定并发布场景应用需求清单。定期组织机器人企业与行业应用单位开展供需对接,建立结对攻关、首试首用激励机制,促进产品迭代熟化。深化工业领域机器人应用。鼓励工业机器人企业积极参与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等项目建设。建设机器人标杆工厂。按照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一体化供应链等模式,支持建设“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标杆工厂,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创建机器人展示和体验中心。开放汽车机器人及无人驾驶应用。为无人清扫车、无人物流车等类型汽车机器人提供测试环境,在热门旅游景区、城市公园等场所开通无人小巴观光线路和无人驾驶小汽车服务,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务和新颖、独特的观光体验。高水平办好机器人主题活动。通过广东智博会等重要展会平台,展示东莞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最新成果和技术实力,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和人才关注,推动产业交流与合作。

实施招商引智工程,开展精准招商。

聚焦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制造和机器人AI芯片、具身智能基座及垂直领域大模型等应用领域,制定智能机器人产业招商图谱,推动市属国企联合头部创投机构,加大机器人领域的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力度,精准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重大项目和高端创新资源。强化人才引育。收集完善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内高端人才信息,结合东莞市培育认定“优秀工程师”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寻找一批攻克机器人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或掌握先进基础工艺的优秀工程师。对企业引进符合条件的高端机器人人才,可直接落户东莞市,同时享受子女入学、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政策优惠。整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资源,鼓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设一批机器人实训基地,开展产教融合课程及项目实战,共同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和工程型人才。

文字:周子怡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