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的龙门,芳菲满山,鸟语蜂舞,“甜蜜事业”蓬勃发展。作为广东省蜂蜜重点产区,龙门养蜂历史悠久,去年蜂蜜产量3600多吨,产值超3亿元,3000多户蜂农用勤劳酿造“甜蜜”生活。
龙门蜂蜜不仅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还通过深加工开发出蜂蜜醋、蜂蜜酒等创新产品,畅销全国。近年来,龙门县规划建设蜂蜜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蜂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随着“甜蜜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蜂农们正迎来更加美好的“蜂”景。


饮食人所同,物产地所独。龙门环境优良,蜜源植物丰富,蜜源树不下百种,有乌桕、鸭脚木、枫香、山枇杷、米碎花、龙眼、
清康熙六年(1667年)版《龙门县志》物产篇“杂产”条目就有“蜂蜜”记载,说明龙门养蜂历史悠久。但是,这是分散
根据龙门、增城地情专家王一洲1988年撰写的《龙门地理》记载,1949年,龙门全县有蜂1462群,每群一个花期仅产蜂糖7至10斤。新中国成立后,新技术推广使用,至1977年龙门养蜂已达5万多群,产蜂糖17万多担(一担等于100市斤)。其中,1970年龙门养蜂42198群,平均每平方公里18.39群,蜜糖产量446吨,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龙门地理》称,“蜂蜜是本县重要副业产品,具有全国地位。据统计,中国养蜂占世界养蜂数量的十分之一,广东省养蜂约占全国十分之一,龙门县又占全省十分之一。全县每平方公里有蜂10群,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每平方公里0.5群,也高于欧洲大陆每平方公里4群的
20世纪80年代,蜂蜜与西溪笋、草菇、胡须鸡,成为龙门出口四大特产,堪称龙门经典物产。
目前,龙门全县蜂群达14.9万群,全部为现代活框饲养的华南型中华蜂,蜂蜜年产量达3600多吨、产值达3亿多元。全县有近10家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蜂农3000多户。

阳春三月,百花盛开,鸟语蜂飞。龙门县平陵街道祖塘村的蜂农郑海强提起一个巢框查看蜂蜜情况,数不清的蜜蜂在周边飞舞。20多年来,靠着这群勤劳的“小精灵”,郑海强的“甜蜜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郑海强以前开摩的搭客,随着孩子陆续出生,家庭负担较大,“想多挣点钱”的他开始跟亲戚学养蜂。他和妻子从10多箱开始
“甜蜜事业”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也会遇到蜜蜂病害、蜂蜜销售等问题。“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我都会找养蜂所和合作社帮忙。”郑海强说,养蜂研究所和合作社对蜂农帮助很大,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还帮忙解决蜂蜜销路,是蜂农的强大后盾。
郑海强所说的“养蜂所”,是龙门县供销合作联社养蜂研究所,始创于1978年,是全省首家县级养蜂研究所,主要开展养蜂技术培训推广、养蜂新技术研究、蜂产品研究与开发等,它和养蜂专业合作社一起,成为龙门蜂蜜产业发展的市场探索者和技术领路人。
“养蜂所成立后,经过多年探索,掌握了人工培育蜂王的技术,并广泛向蜂农推广。
以养蜂所为依托成立的龙门县龙蜂养蜂专业合作社创建于2008年,现有社员151人。合作社主要为社员和蜂农无偿提供蜜蜂养殖技术与管理服务,推广蜂蜜标准化生产,在蜜蜂防病害技术培训和市场流通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实现了“上连市场、下连蜂农”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年近六旬的孙广友是龙门县龙田镇长坑村人,养蜂近40年,如今养着150箱蜜蜂。“我不少技术都是从养蜂所和合作社学的。”孙广友说,合作社每年举办两三次培训班,只要有空他都会参加,同时还能从合作社了解到最新的养蜂信息和市场行情,“遇到零售不好卖的时候,合作社也会帮忙收购。”
立足本地庞大的养蜂规模和蜂蜜产量,养蜂所和合作社建成了2条(瓶装、袋装)现代化蜂蜜生产线。钟国平介绍,该生产线具备高效的蜂蜜采集、提炼及包装能力,每天可完成瓶装3吨(6000瓶)、袋装1吨(8000袋)蜂蜜产品的包装。同时,还配备了存储容量达200立方米、200吨的专业冷库设施,可确保蜂蜜在存储过程中不出现变质、发酵等问题,为龙门蜂蜜品质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每年夏天,养蜂所大院里蜂农络绎不绝,蜂农们将刚收割的蜂蜜运来进行提纯、冷藏等初加工,自觉把控“质量关”。经过多年发展,龙门培育发展龙蜂、绿然、醇蜜、蜂生水起等近10家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养蜂产业和农民致富开辟了一片广阔天地。

在养蜂所产品展厅,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等产品整齐排列,如蜂蜜醋、蜂蜜枇杷膏、橙蜜膏等开发产品琳琅满目。
“龙门蜂蜜产量高、质量好、耐储藏,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高。”钟国平说,多年来,养蜂所积极探索蜂蜜深加工,携手企业和合作社,延伸蜂蜜产业链,累计研发、生产蜂蜜深加工产品近20种,深受消费者欢迎。
其中,蜂蜜醋的表现尤为抢眼。2000年,经过反复试验和研究,在广东省科研专家的支持下,养蜂所成功开发“蜂蜜发酵功能醋”产品,列入广东省“星火计划”。
“蜂蜜发酵功能醋”创造性地将蜂蜜酿造成醋饮品,只有天然生态蜂蜜和水,酿造于蜂蜜却胜于蜂蜜,并将其酸性中和,这样不仅不会造成肠胃不适,而且有效提升了营养成分。
在掌握发酵蜂蜜技术的基础上,龙门牵头成立广东奥蜜联合开发公司,流水线生产“奥蜜”蜂蜜醋饮料,产品畅销省内外。如今,“奥蜜”品牌由惠州富润康食品有限公司经营。
公司负责人付扬新说,公司拥有蜂蜜醋生产线,每年向养蜂所采购优质蜂蜜,结合独特酿造工艺,生产融合蜂蜜营养与醋的保健功效的“奥蜜”蜂蜜醋。“奥蜜”蜂蜜醋通过中山大学、农业农村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认证,属生理碱性饮品,产品中含有15种水解氨基酸,冷饮风味独特,温饮口感亦佳。
随着龙门旅游市场的发展,“奥蜜”蜂蜜醋的身影出现在龙门以及惠州的景区、特产店、饭店,受到消费者喜爱。2017年,“奥蜜”蜂蜜醋和龙门蜂蜜一起,双双入选“龙门十大旅游手信”。
2024年7月1日,3辆装载着王老吉“龙之蜜”蜂蜜醋饮料的货车在礼炮声中从龙门产业园区发车,正式投入市场。
王老吉“龙之蜜”蜂蜜醋是龙门养蜂业深加工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龙门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创新举措。
“龙之蜜”蜂蜜醋是由龙门产业园区与王老吉品牌方合作开发。借助王老吉品牌的知名度,龙门逐步加大力度开展“龙之蜜”产品的宣传、推广和销售,逐步将龙门本土品牌产品推向全省乃至全国。

随着龙门蜂蜜产业发展,蜂农和加工企业也遇到了一些“甜蜜”的烦恼。
最近,郑海强携带200多箱蜜蜂转场到东莞虎门,那里大片的荔枝开花了,正是酿制荔枝蜜的好时机。
转场对于龙门蜂农来说已成为常态,许多蜂农每年会进行两三次大规模转场。根据不同植物的花期,到惠州其他县区、河源、东莞等地“追花逐蜜”。“每次转场来回的成本要两三千元,除了追赶花期,也是希望到外地能多拓展一些客户,多卖些蜂蜜。”郑海强说。
蜂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制约。“我们厂房面积只有3000多平方米,想多增加一条生产线都没办法。”付扬新说,近年公司研发了蜂蜜酒等产品,但苦于场地和资金制约,无法扩大生产规模。
龙门县政协委员、惠州非凡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瑞锦于2024年龙门两会上提交《关于加快龙门蜂产业发展,助力龙门“百
蔡瑞锦建议,要进一步加强蜂产业的规划、引导和育种,鼓励农民种植高价值蜜源经济作物,加大对蜂产业企业、合作社、蜂农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做强做优做大龙门蜂产业。
如今,
记者了解到,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龙门县将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
当前,龙门县大力发展种植鸭脚木、乌桕等林下经济,扩大蜜源,同时,通过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搭建销售平台、派专技人员实地指导等方式积极助力蜂农提高蜂蜜产量。
依托龙门县供销合作联社养蜂研究所的技术力量,龙门县
2023年,龙门抓住国家、广东省以及惠州市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的有利契机,规划建设龙门县蜂蜜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全面带动蜂蜜产业的发展。
该产业园于2024年启动建设,实施主体包括惠州富润康食品有限公司(牵头)、广东昆竹酒厂有限公司、龙门县龙蜂养蜂专业合作社,规划面积约734平方公里,总投资1512万元,建设内容涵盖农业设施、产业融合、科技与信息、示范基地打造、文化宣传等方面,致力于打造广东省规模最大的蜂蜜产业园。
“目前,产业园的厂房主体已完工,正在安装设备和生产线,最快今年4月底就可以投产。”付扬新对龙门县蜂蜜现代农业产业园充满期待,“我们计划增加一条蜂蜜酒的生产线,目前公司每年收原蜜2000吨左右,以后产能上去了,原蜜的需求量也会翻倍。”
记者了解到,龙门县蜂蜜现代农业产业园将种植150亩青梅蜜源林,建设1个200群标准化、无公害养蜂示范点,将蜂产品资源开发利用率提升至60%,建立蜂蜜检测中心保障产业绿色高效发展。
此外,付扬新还计划在产业园区建设蜂蜜展览馆,结合青梅蜜源林、养蜂示范点等开展研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等活动,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好“蜂”凭借力,龙门的“甜蜜事业”越酿越甜。根据产业园的规划,未来将通过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2000户养蜂农,实现蜂农人均收入增加15%,有效推动蜂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龙门自然蜂疗入选市级非遗
除了食品行业,蜂蜜在康养医疗领域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024年2月,惠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发布,由龙门申报的自然蜂疗项目入选其中。
自然蜂疗是龙门传统医药项目,通过瑶族祖先们的指药传授、指症传经方式,传承至今,广泛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肠胃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治疗,具有辅助治疗效果。
此前,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传统疗法中心推出“蜂药膳”综合疗法,是自然蜂疗技术的延伸,开创了蜂疗技术的先河。
该院中医科负责人陈文滨来自龙门,继承和发展了自然蜂疗技术。他告诉记者,在临床实践中已成功利用蜂针蜂毒药蜡治疗技术,为超过5万人次的患者提供救治,其中自然蜂针疗法2万余人次,蜂毒药蜡治疗超过3万人次,不少患者受益于这一疗法。
2024底,在第五届世界蜂疗大会上,陈文滨荣获2024年度“最美蜂疗医生”称号,并分享经验,向全国推广蜂疗“惠州模式”。
“我们衷心希望这一疗法能够造福更多患者,推动蜂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为中医蜂疗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陈文滨说。

山西沁水县:小蜜蜂成大产业
山西晋城市沁水县享有“中国蜜蜂之乡”和“山西省第一养蜂大县”之称,是中国荆条、刺槐蜂蜜主产区之一,被山西省列为唯一“省级蜂蜜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试点,“沁水蜂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经过多年的发展,沁水养蜂产业已经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形成了蜜蜂养殖、育种、蜂产品加工、流通、蜂业服务等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建立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扶持农民利益的体制机制。
近年来,沁水县着力提升蜂业标准化建设,编制了养蜂产业发展规划、生产技术规程及一系列管理制度等,为养蜂户免费发放优质蜂王,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建设了中国蜜蜂博物馆(山西馆),精心打造了集康养休闲、旅游度假、文化体验、良种培育、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为一体的大型蜜蜂文化休闲体验园。投入巨资在全县实施蜂业翻番富民工程,打造了集养蜂生产科研、加工、物流、蜜蜂文化体验旅游于一体的“蜜蜂小镇”。沁水县还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创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的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全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4家,创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
策划:张旭华
统筹:惠报全媒体记者侯县军 戴建
文字:惠报全媒体记者侯县军 香金群
图片:惠报全媒体记者杨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