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报深度丨暖心“小驿站”如何托举就业“大民生”?
惠州头条 2025-05-06 16:49:44

在伯恩光学(惠州)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里,小陈和她同学开心地工作着。半年前,她俩还是刚踏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一同从外地来惠求职,两人下车后看到了就业驿站(惠阳秋南分站),就试着前来咨询,在工作人员推荐下,很快就顺利入职。

日前,家住惠城区桥西街道的80后宝妈廖女士,在家门口就业驿站参加免费培训后,成功加入了一个收纳整理师团队,并可根据自己时间灵活接单。这份轻松又可顾家的工作,让她特别中意。

无论繁忙的工业园区,还是宁静的社区一隅,一个个不起眼的“小驿站”,正让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坐标。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系着百姓福祉。2023年9月,市人社局印发实施方案,开展就业驿站试点建设。2024年,就业驿站建设被列入惠州市十项民生实事。截至今年3月底,惠州市共建成并投入运营就业驿站37家、零工市场18家。就业驿站运行成效如何?又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让暖心“小驿站”更好托举起就业“大民生”?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和了解。

求职者在惠阳秋长街道就业驿站(秋南站)登记信息。惠报全媒体记者骆国红 摄

 

“线上+线下”发力

2024年就业驿站帮助8735人实现就业

“惠州市联益电子有限公司招聘业务跟单助理,月薪6000元以上”“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招聘业务经理,月薪5000元~8000元”……博罗罗阳就业驿站的LED屏上,滚动显示着各类招聘信息,吸引着每一位前来的人驻足观看,仔细咨询。

这家60多平方米的就业驿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信息发布、综合服务、咨询洽谈等功能区一应俱全。配备的3名工作人员,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网络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或丰富的就业服务经验。

“去年1月运营以来,我们坚持线上线下发力,通过网络搜索、微信群抓取、电话沟通及旺地摆摊、上门走访、组织招聘会等,助力用工单位招人、群众找工作。”罗阳就业驿站站长李欣淇说,此外,驿站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和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采取“1131”工作法(一个月内,对求职者进行一次职业指导、三次岗位推介,提供一份就业扶持政策和服务清单),主动将就业服务送到求职者身边。

博罗县罗阳街道就业驿站工作人员接待求职者。惠报全媒体记者周智聪 摄

就业驿站打通了公共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便捷高效的服务,为求职者尽快实现就业提供了有效帮助。

“我已顺利入职,在一家建筑公司任资料员。”近日,家住罗阳街道的阿萍说,感谢就业驿站,让待业了一年多的她重回职场。市民小田也是一名受益者,他分享了自己的感受:“驿站工作人员对我‘不离不弃’,一有合适信息就推送给我,前后跟踪服务两个多月,终于让我找到了满意的岗位。”

像罗阳就业驿站一样,打造“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采取“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致力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圈,是惠州市所有就业驿站开展就业服务的共性特征。

2023年11月,省人社厅印发的《广东省就业驿站建设指引》明确提出,要通过建设一批就业驿站,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就业驿站按照相关建设规范、运营服务要求,落实软硬件设施设备配置、完善站点服务人员队伍建设,聚焦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近就地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驿站提供包括职业咨询、信息发布、便民服务、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岗位推荐等在内的一站式就业服务。

统计显示,2024年,惠州市运营的就业驿站共走访企业11583家次,登记求职人员15706人,服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17756人次,服务就业困难人员15280人次,归集岗位23.79万个,发布岗位信息10.74万条,帮助8735人实现就业,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搭建起通往梦想职场的桥梁。

 

“精准+多元”探索

更好满足就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有条件的驿站、零工市场还开设有直播间、技能培训区、自助服务区等功能区域,拓展提供其他人社服务和相关政务服务。

惠东县零工市场于去年底揭牌启用,是全省五个省级标准化零工市场之一,里面设有零工招聘区、咨询服务区、多功能培训室、调解室、洽谈室、带岗直播室、自助服务区等。今年一季度,该零工市场共接待零工求职者4261人次,登记招聘零工企业523家,发布零工岗位3321个。

惠东县大岭街道就业驿站组织开展招聘会。图片由大岭街道就业驿站提供

“灵活就业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择业个性化需求明显,因此在技能培训方面,我们精准摸排求职者需求,根据实际开展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电商运营等职业培训。”惠东县零工市场负责人王晓华说,目前已开展了4场技能培训,参加人数218人,“通过技能培训和岗位推荐,引导零工人员向高技能、高附加值岗位流动,提升就业质量。”

一直以来,劳动技能偏弱、就业渠道不足、对市场需求不了解,是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群体面临的困难。为此,各就业驿站尝试提供更加细致的指导服务,开发合适岗位,提供工作信息,组织技能培训,为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惠城区桥西就业驿站服务团队站长李晨瑞介绍,驿站依据求职者需求,开展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等活动,“我们不仅为供需双方提供资源对接,而且也积极依据市场需求为求职者提供免费培训,去年就举办了网络运营、整理收纳师等培训,帮助一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梦想。”

惠东平山街道就业驿站则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建立“一人一册”帮扶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需求准,为后续制定个性化的就业帮扶措施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举办“入职准备+就业指导”培训活动,确保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就业补贴、创业扶持等相关惠民政策,以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驿站不仅是一个就业服务点,更要成为一个立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惠州市合盈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叶建新表示,公司作为惠东平山街道就业驿站运营方,不仅要在加强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方面着力,更要做到“扶上马、送一程”,通过动态监测,持续跟踪、妥善处理求职者就业后遇到的问题,更好托举起求职者“稳稳的幸福”。

惠东县零工市场开展零工权益维护活动。图片由惠东县零工市场提供

 

“创新+改革”赋能

破解就业驿站运行痛点堵点

建好用好就业驿站,是惠州市不断织密就业服务网络,努力打造群众“家门口”、企业“厂门口”的“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生动实践。

自惠州市就业驿站运营以来,在加强对异地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就业驿站运营中也面临岗位匹配不够精准、考核机制有待优化、竞争活力不足等痛点和堵点。

“求职者的岗位需求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惠城区桥西就业驿站服务团队站长李晨瑞说,在接触的失业待业人群中女性占了大概一半,她们的岗位需求大多为文职类,而市场对运营销售类的岗位需求量却很大。

惠城区桥西街道就业驿站工作人员接待求职者。惠报全媒体记者马海菊 摄

广东智通人才连锁集团惠州分公司负责人曹年花认为,就业结构失衡是产业转型、区域分化等多因素交织的结果,需从供给侧(教育、培训)和需求侧(产业、政策)双向发力破解,同时引导社会观念变革,构建动态适配的劳动力市场生态。

曹年花建议,有关部门要联合行业协会、企业定期发布《区域紧缺职业目录》《技能需求白皮书》,动态更新岗位缺口数据,并通过就业驿站、政务平台实时推送至求职者。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区域产业发展趋势,预测未来3-5年岗位需求变化,提前引导求职者调整技能方向。此外,还需加强职业指导与终身学习支持,在就业驿站设立“职业发展导师”,为求职者提供职业测评、转型规划服务;鼓励企业开放“岗位体验日”或“技能微课堂”,帮助求职者直观了解岗位真实需求;在就业驿站引入VR技术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让求职者提前体验岗位要求,减少认知偏差。

记者了解到,目前惠州市就业驿站、零工市场均通过购买第三方机构就业创业服务的形式进行运营,亟需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来引导社会力量规范运营,提升就业服务效能。

对此,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建议,加强对各站点运营维护的日常监管和指导,严格考核评价,通过制定服务事项清单,对各站点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监督评估,形成共同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记者手记】

以更精准就业服务促进供需匹配

就业“小驿站”,服务“大民生”。就业驿站运营以来,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对接企业收集岗位信息,走访求职者了解个人情况、就业意向、技能水平,以真诚、高效和多元化的就业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端稳了就业“饭碗”。

记者走访发现,由于就业驿站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在实践中工作推进的难度可谓不小,其中最大的痛点就是供需不匹配。就像有驿站工作人员说的,“明知道劳动者有意愿,用人方有需求,但因为匹配不成功而留下太多遗憾。”

发挥就业驿站桥梁纽带作用,保障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供需匹配是关键。为此,既要立足当下洒播就业帮扶“及时雨”,如开发合适岗位扶持就业困难群体,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提高求职者竞争力等。更要立足长远确保服务“不断线”,如加强各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方参与,努力打造就业监测、用工对接等就业服务闭环……

只要处处精细、事事准确,将一项项措施落到底见实效,以更精准的就业服务促进供需匹配,就一定能织密织牢就业服务网,更好助力广大求职者好就业、就好业,推动就业驿站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DeepSeek建议】

如何更好的发挥就业驿站作用,助力群众“好就业”?

DeepSeek建议,就业驿站一方面要‌开展多种就业服务活动,如定期举办招聘会、政策宣讲会、职业指导等活动,吸引各类求职者参与,惠及大量群众。另一方面要优化就业驿站服务功能,利用大数据精准匹配岗位与求职者,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开发线上平台,支持远程面试、电子签约,开展直播带岗等新媒体招聘。同时,要整合资源,联合企业、行业协会获取岗位资源,推动“就业直通车”;通过‌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社区公告栏、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渠道扩大活动知晓度,吸引求职者参与;开展驿站人员专业化能力培训,引入第三方评估服务效果,评选“就业之星”增强示范效应,推动就业驿站从“信息中介”升级为“全链条服务枢纽”,实现精准对接、技能提升、服务人性化,推动群众从“能就业”向“好就业”转变。

 

策划 惠报全媒体记者张旭华

统筹 惠报全媒体记者欧阳成 戴建

采写 惠报全媒体记者马海菊 周智聪 骆国红 欧阳成 凌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