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5年东莞生态建设目标:“无废城市”建设顺利通过国家评估,以扎实成效迎接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过去一年,东莞深化“绿美东莞”生态建设,全市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80%以上内河涌消除劣V类,24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稳定消除黑臭。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方面,加快寒溪河、东江下游等区域水质提升,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实现近岸海域无机氮浓度稳定达标,“无废城市”建设顺利通过国家评估;另一方面,要以扎实成效迎接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毅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5年是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一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以改革创新思维推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其中,在污染防治方面实施攻坚行动,抓好东城、寮步管网全覆盖示范区建设,加快重点流域片区水质提升项目及全市截污主干管网提质增效项目进度,推动完成第三批次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谋划实施污水处理厂联调工程,有序推进地块雨污分流和总口上移整改。深入开展陆源总氮削减,持续加强入海排污口监管和海洋垃圾污染防治。深入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减排,强化工业源、移动源污染治理和重点时段污染防控。加强土壤源头污染防控和土壤环境联动监管,深入落实地下水分区管控。强化固体废物专项整治,稳步推进市污泥集中处理处置项目建设,推动“无废城市”建设通过上级评估。进一步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全面巡查整改攻坚工作,探索跨镇域异味问题联合处理模式,加强“邻避”问题风险防范。
在治理体系方面开展优化行动,推进东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编制,因地制宜探索各类美丽细胞建设,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助力打造美丽全运。持续推进《东莞市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条例》《东莞市茅洲河流域协同保护规定》等立法项目,用好本土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优化环境监管执法方式,推进市级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建设,切实提升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信息化监管效能。摸清全市环境风险及应急资源底数,提出风险防控措施,加强应急实战能力和跨区域跨部门应急联动协作机制。推动“多证合一”并联审批改革试点落地见效,持续推动“三线一单”成果更新调整并落实管控引导。坚持党建业务相融合,深化选人用人的激励导向作用,加快生态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持续深化环境执法铁军队伍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