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已开学,但肖女士却发愁了。她致电本报22111000诉说了自己的烦恼:“我儿子自开学的第一天开始就老是说自己身体各种不适,不是说肚子痛就是头疼,不同医院,不同科室都看过了,各种检查也都做了一遍,就是查不出任何问题,孩子上不了学,家长也跟着糟心,我实在是没办法了,想求助一下你们,帮忙了解一下,现在我们该怎么办?给点建议!”
针对肖女士的诉求,记者联系了东莞市康复医院心理康复科,科室表示,肖女士的烦恼不是个案,近日来,科室也接诊了类似的孩子。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学生在家里状态很好,但一到上学时间,就会出现肚子痛、头痛等躯体症状而请假,症状在家里完全消失:“这种情况常常表明,问题的根源可能并不在身体,而是在情绪或心理状态的反应,家长们除了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反复检查治疗无效,建议寻求心理康复科帮助,进行进一步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头痛、胃痛、胸闷等 可能是躯体化障碍的表现
躯体化障碍是指患者反复出现多种无法用医学解释的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胸闷等),常规检查难以发现器质性病变。这类患者往往在各大医院各大科室间来回求诊,包括心血管科、呼吸科、消化科、神经内科、泌尿科、骨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等,然而无论怎样检查治疗,症状仍然难以根治。
这类症状可涉及多个系统,包括:心血管/呼吸:胸闷、心悸、气短;消化系统:胃痛、腹胀、恶心;神经系统:头痛、头晕、四肢麻木、失眠;泌尿/运动系统:尿频、肩颈痛、腰背痛;全身症状:疲劳、乏力、肌肉酸痛。
心理康复科表示,这类患者及家属求诊时共同行为特点是:一大摞检查报告、痛苦的主诉、怀疑的眼神、不信任的表情。
情绪性缺勤俗称“厌学拒学”,通过身体的不适来回避或转移焦虑、压力
这种躯体化的表现与“情绪性缺勤”(emotional-based school absence)密切相关,情绪性缺勤俗称“厌学拒学”(school refusal),直击学生对学校、学业相关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这种情况下,躯体症状成为一种情绪表达的方式,通过身体的不适来回避或转移内心的焦虑、压力或冲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逃避他们无法面对的情绪挑战,甚至是不愿意上学的情感需求。
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个体情感需求没有得到表达和回应时,导致内心产生情感过载或空缺,便会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一些人可能在早期经历了创伤性的事件,如家庭暴力、情感忽视等,但由于无法面对这些创伤,便通过躯体不适来表达内心的痛苦;通过转化,将情绪问题转化为身体症状,个体可以避免直接面对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焦虑,又可以换来表面的关注和同情,犹如隔靴搔痒。
治疗:帮助患者探索和表达那些长期被压抑的情绪
肖女士的烦恼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心理康复科建议其带孩子来就诊。
如果确诊为“厌学拒学”,也不必过度担心,目前可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中医治疗和物理治疗。治疗首先要找到情绪与身体之间的联系,帮助患者探索和表达那些长期被压抑的情绪,并引导患者重新理解和处理这些情感冲突。医生针对躯体化障碍的内在情感冲突进行干预。帮助患者从核心层面识别并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从而缓解身体症状,恢复身体与心理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