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城市小小推荐官 | 东莞市大朗第一中学 刘宇轩《追寻宗祠印记,根植莞邑情怀》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2-16 17:16:54

早春暮色中的东莞总带着几分水墨氤氲。顺着青石小径,晚风掠过蔡边村的古榕树,沙沙作响,仿佛在叩击时光的门环。转角处,钟氏祠堂的飞檐在夕照中轻颤,翘角上蹲踞的石兽披着金晖,恍若衔住了最后一缕晚霞。这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建筑,像一本摊开的线装书,每一片黛瓦都是泛黄的册页,记录着莞邑大地绵延六百年的呼吸。

青瓦白墙,飞檐反宇,雕龙刻凤,人字山墙上流转着时光的斑驳,正门“钟氏宗祠”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莲峰秀挹,颍水源来”的对联庄严而静穆,见证着时光的流逝,也记录着钟氏家族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

这庄严肃静的祠堂曾经过几次重修,才得以保持今日的华丽。清代年间,由于村与村间的械斗,祠堂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当时由村民集资重建。回望历史,钟氏宗亲修缮的,何止是一座建筑,更是对钟氏祖先的怀念与尊重,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正因如此,钟氏宗祠才不是一座冷冰冰的建筑。一砖一瓦间,汇聚了父老乡亲间无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青砖、漆瓦,旧阶、古柏,岁月无声在祠堂上镌刻的,是宗族血脉流传的印迹,是漂泊游子思乡的家书。

推开半掩的赭色木门,沉厚的“吱呀”声惊醒了沉睡的光阴。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间,木雕如意斗拱如繁花绽放,檐下彩绘壁画虽褪色却依稀可辨昔日的绚烂。正厅八扇楠木屏风上,八仙过海的浮雕在暮色中流动——铁拐李的葫芦里似有琼浆暗涌,何仙姑的荷花瓣上仍沾着露水。指尖抚过窗棂处的透雕,春日的暖阳条约闪烁,如同祖先遗落的絮语。抬头,中梁悬挂的“克昌厥后”匾额,金漆虽已斑驳,但撇一捺的顿挫里,仍能触摸到当年族长挥毫时的遒劲,感受到先人寄托家族人丁兴旺、文脉传承的愿景。

清明时节的祠堂最是动人。白发族长虔诚点燃三柱清香,青烟袅袅攀上神龛,在世祖的画像前织成薄纱。供桌上的烧鹅泛着琥珀光泽,荔枝与莞香在瓷盘里叠成小山,这是刻在莞人基因里的祭祀密码。孩童们踮脚辨认族谱上蝌蚪般的繁体字,忽有穿堂风掠过,纸页哗哗翻动间,惹得梁间燕子呢喃应和。

暮色渐浓时,祠堂天井落下今年第一滴春雨。水珠在青石板上晕开,倒映着廊柱间流转的灯笼光。这座穿越六个世纪的建筑,此刻既是安放乡愁的容器,也是孕育新芽的沃土。当最后一缕香灰落入铜炉,岁月长河中荡起层层涟漪,那是蓢草拔节的欢声,是金龙舞动的铃音,更是莞邑儿女心跳的合鸣。

作者:东莞市大朗第一中学 初三 17班 刘宇轩;指导老师:林晓敏

编辑:冯文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