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制造美学“头脑风暴”!东莞这场座谈会“言值”高
东莞+ 2024-06-14 23:15:23

为进一步挖掘东莞“国际制造名城”城市名片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打响“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城市产业IP,梳理并传播东莞制造美学的内涵、故事、实例、亮点等,“东莞制造美学”城市品牌课题研究专家团来莞调研并与东莞相关市直部门、媒体、相关协会举行座谈,共同论道东莞制造美学。

作为“国际制造名城”,东莞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精湛制造,更追求工艺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并由此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如今,东莞则以其独特的制造美学,引领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征程。

与会市直部门、媒体、相关协会结合自身职能,从东莞制造的转型升级、美学追求、品牌建设、人才培养、传播构建等多个方面向专家和课题组做了介绍。与会专家和课题组围绕“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大家畅所欲言,为东莞制造美学传播送上“真经”,掀起了城市形象传播的“头脑风暴”,助力“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城市产业IP出圈出海。

雷萍:用系统性思维讲好东莞制造美学的故事

人民文遗(四川)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雷萍表示,东莞是“世界工厂”,自己在走访中惊叹于东莞制造业的强大,充分感受到了东莞制造的魅力。制造业是东莞的根与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东莞提出文化赋能制造,以自己独特的“制造美学”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可以说恰逢其时,相信能够改变人们对东莞固有印象。

雷萍认为,制造美学分为工业自美、工业致美和工业至美三部分,东莞作为“世界工厂”,沉淀了40多年的制造水平、标准与氛围,有能力也有责任引领中国制造,为工业文明树立新的时代美学,挖掘东莞自有气质的美。

她建议东莞以系统性思维,建构制造美学品牌建设理论体系、传播体系,讲好东莞故事,输出东莞制造美学概念。要找准切入点,对不同故事用不同表达方式进行传播。同时要扩大朋友圈,利用平台、海内外媒体唱响“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的IP,发挥好政府、工厂、商家、群众等制造美学的重要拼图,增强制造业的文化自信,通过文化赋能制造业,讲好东莞制造美学的故事。

王高翔:让制造美学成为东莞城市文化IP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表示,东莞作为闻名全球的“制造之都”,制造美学能够进一步提升其品牌形象,展现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通过对制造业的艺术化表达,东莞可以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制造美学和高质量的产品,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他看来,东莞通过发展制造美学,可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制造美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可以促进东莞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时装周、设计大赛等活动,展示东莞制造美学的创新成果和时尚魅力,吸引更多国内外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关注。制造美学作为城市文化IP的一部分,可以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将制造业与艺术、文化相结合,让市民深入地了解感受东莞的制造美学,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傅晓庆:多维度讲好东莞制造美学故事

如何让东莞制造美学的概念实现对外传播,深入人心?哔哩哔哩高级品牌总监傅晓庆认为,传播重点在“传”字,一个概念要实现传播,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转述、口口相传非常重要。

傅晓庆认为,东莞要从多个维度做好制造美学概念传播。一是东莞制造美学要从生产产品向生产内容转型,深入挖掘东莞的成功故事、商业案例,找到传播爆点,实现碎片化传播。二是从制造产品到制造体验转变,东莞下一步最重要的是制造体验,不仅要产品好,更要注重人群的体验,让大家感受到东莞制造之美,让制造成为创造。三是做好制造美学传播要学会和年轻人对话,和创业者进行对话。年轻人是如何认知东莞美?他们觉得东莞好在哪里?通过抓住年轻人,生产爆款产品吸引到更多关注。四是明确传播沟通的对象,体察用户的需求,确定自己的主张,制定传播策略和渠道,深挖东莞制造美学的空间,助力城市形象传播。

吴定隆:打造IP,提高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知名艺术家、中国动漫美学重要代表吴定隆指出,东莞以其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完善的产业链为许多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此同时,制造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需要更多的创新和研发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

吴定隆指出,虽然有一些艺术家尝试探索自己的原创品牌和IP,但往往面临着资金、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同时,行业内也存在一些惯性思维和固有模式,导致许多创新想法难以得到实现。

对于国潮和原创品牌的打造,吴定隆认为东莞企业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国潮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元素,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科技手段,可以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艺术品牌。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沈彬:东莞要开辟制造美的赛道

澎湃新闻评论部主任沈彬表示,通过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产业IP,可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东莞作为制造业城市,需要顺应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阶段,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制造美学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提升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东莞在谋求竞争力的过程中,需要注重高质量发展,参与制造美的赛道。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强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播,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东莞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实践之一,需要发挥其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通过探索和推广制造美学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案。

崔波:制造美学在多个领域不可或缺

国家级项目策展人、中国摄影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华光摄影艺术博物馆馆长崔波指出,制造美学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在产品设计、艺术创新及城市更新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制造美学不仅仅关注产品的功能性和用户体验,还要将文化背景与设计灵感深度融合,以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精品。

在崔波看来,文化是制造美学的灵魂,它赋予产品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文化与功能性的设计相结合,使得产品不仅精巧耐用,还具备多种实用功能。艺术家们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不同的艺术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中,使得产品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这种多样性和包容性不仅丰富了制造美学的内涵,也推动了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制造美学也经历了从装饰艺术到现代设计的转变”崔波表示,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制造美学与工业4.0结合,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也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中。

陈世栋:东莞制造有“六美”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世栋认为要充分传播东莞制造的“六美”,这“六美”分别是规模效益之美、结构性之美、产品之美、研发设计制造人员之美,情怀之美、使命之美。

他认为,东莞要围绕城市升级的动力之美、城市之美、人的生活之美三个方面做文章,主要包括产业更新、城市空间更新,社会更新,要以美来引领东莞的三大更新。只有产业更新才能够吸引高技能的人群,提升城市整体的消费水平,带动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实现社会更新。

陈世栋表示,制造美学是大湾区、中国需要的,发生地很有可能就在东莞,值得进行对外传播。东莞作为世界工厂,可以用“世界智造美城”的概念去统领产业更新、社会更新、空间更新,研究如何将企业个体的设计美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将个性和共性相结合,将制造美学和东莞制造业分布特点相结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要抓住消费时代、流量时代、智能时代等三大趋势,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打造制造美学的IP集群,把握住智能制造时代,规划好东莞的美学战略,聚焦产业、社会、城市三大更新,注重变现,实现东莞制造美学高质量传播。

黄育泉:服务完善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院长助理,助理工程师,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会员黄育泉表示,制造能力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石,无论是技术创新能力、生产效率还是产品质量,都是制造能力的直接体现。在他看来,现代制造业不再仅仅局限于生产环节,服务体系的完善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物流配送等服务的优化,能够极大地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黄育泉表示,东莞要与周边城市的对比与融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并存。通过与周边城市的对比,可以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而调整发展策略。同时,通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官远星:建立起传播树干,为城市产业赋能

每日经济新闻副总编辑官远星通过对东莞的走访,认为在制造业层面,东莞到了不得不打造IP的地步了。“制造美学对于当下的东莞制造业来说,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东莞不少玩具和电子信息企业经过创新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这种创新是东莞制造美学的体现。”

官远星认为,传播是动态的,我们看到的制造产品以及产品背后的一群人,都是活生生的,他们是制造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业硬实力和传播的软实力不冲突,要相互结合,一棵大树需要很多树干、枝叶才能支撑起来,要做好顶层设计、创新形式,通过丰富的传播活动,建立起传播的树干,形成传播的合力,才能为城市产业赋能。

黄琦:制造美学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双向赋能的

东莞社科院副院长黄琦表示,制造美学不仅仅是关注产品的外观和品质,更是对制造业精神内涵的提炼和升华。它体现了制造业对美的追求和对品质的提升,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在他看来,东莞通过引入制造美学的理念和方法,可以提升制造业的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制造美学还可以引导制造业向更加注重品质和服务的方向发展,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制造业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这将为制造美学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推动制造美学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将为制造美学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实践机会,让制造美学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求。

黄琦建议,要建立完善的宣传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宣传制造美学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理念、成果和经验;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制造美学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发展趋势和实践路径;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制造美学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果和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为制造美学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持续优化和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文字:记者 范德全 杨梓跃 图片:记者 郑家雄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