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东莞文艺事业再上新台阶!东莞市“文艺两新”和新大众文艺调研座谈会举行
东莞+ 2025-10-09 23:26:03

10月9日上午,中国文联调研组一行赴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东莞市文联开展调研并举行东莞市“文艺两新”和新大众文艺调研座谈会。广东省文联、东莞市委、东莞市委宣传部及市文联相关领导,省、市文艺家协会代表,东莞“文艺两新”及新大众文艺代表参与座谈会。

座谈会上,与会代表围绕东莞在推动“文艺两新”上的探索和成效、新大众文艺在东莞发展历程、东莞打造“制造美学之城”城市产业名片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共同推动东莞文艺事业再上新台阶。

深入交流 分享东莞文艺发展经验

座谈会上,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首先汇报了东莞市文联的整体工作情况,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东莞市文联在“文艺两新”、新大众文艺发展方面的经验探索。张彤飚表示,近年来,东莞市文联及下属协会通过突出政治引领,职称评审向“文艺两新”倾斜,为“文艺两新”搭建平台等方式,为广大新文艺群体开辟了上升通道,通过各种扶持政策、项目和活动挖掘、托举“文艺两新”人才,东莞市“文艺两新”民间文艺人才驻创室和“东莞文艺新实力”展览展演项目全部面向“文艺两新”,东莞市文艺名家工作室和东莞文学艺术院签约作家艺术家也有部分扶持对象为“文艺两新”,“东莞文艺空间”也成为“文艺两新”展示才华的主阵地。通过一系列扶持措施,把“文艺两新”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成为新时代文艺领域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新大众文艺逐步兴起,东莞的“打工文学”也逐渐向“素人写作”发展。东莞市文联、作协及时把握这个大趋势,大力推动以“素人写作”为代表的新大众文艺繁荣发展。张彤飚介绍,今年以来,东莞先后举办了一系列新大众文艺主题活动,例如在中国作协支持下,东莞市文联与鲁迅文学院合办了“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培育提升了一大批素人写作者。同时,东莞文联文学创作“全链条”项目首批签约扶持了6名素人写作者(其中2名还得到中国作协年度重点项目扶持),“中国作家第一村”文学创作“揭榜挂帅”项目也向新大众文艺群体大力倾斜,鼓励素人写作者积极申报。根植于东莞“制造业名城”的深厚底蕴,东莞其他艺术领域也展现出新大众文艺的勃勃生机,新大众文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接下来,东莞将以此次调研为新契机,进一步做好“文艺两新”工作,持续推动新大众文艺繁荣发展。

随后,东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何碧怡分享了东莞“制造美学”策划工作,从城市产业发展与文化跃升的角度,阐述了文艺工作在塑造城市形象中的重要作用。

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胡磊、东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崔臻和、东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李润分别从不同文艺领域,分享了东莞文艺家协会在凝聚“文艺两新”人才,推动新大众文艺发展上的实践和经验。胡磊表示,东莞素人写作的发展有几个重要的经验,一个是去精英化、一个是去个案化,还有一个是去地域化。这几个经验让东莞素人写作既记录了城市发展,也彰显了普通人的精神丰盈,不仅为东莞注入了文化温度,也为全国基层文学创作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随后,东莞“文艺两新”代表帅志刚、王虹虹,新大众文艺代表王瑛等纷纷从各自的经历畅谈在东莞这座城市实现文艺梦想的心路历程。

高屋建瓴 为东莞文艺发展把脉

在听取了关于东莞文艺工作者的汇报与分享后,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垂林表示,东莞市委、市政府对文艺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为文艺繁荣提供了坚实保障。他指出,东莞作为制造业城市,约80%为外来人口,满足庞大“新东莞人”群体多元、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艺工作的重点方向,也是诞生优秀作品的丰厚土壤。他期待东莞文艺能立足本土、面向全国,抓住这一核心特质,创作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品,呼唤“新时代的《香飘四季》”的诞生。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世名则为东莞文艺工作者们深刻阐释了“新大众文艺”的时代价值与本质特征。他指出,“新大众文艺”概念虽提出仅一年有余,但其脉络源远流长,它比“打工文学”等概念更宽广和深刻,连接着中国的百年文艺史,是新时代应运而生的文艺形态。新大众文艺真正体现了一种“人民艺术的自我赋权和自我赋能”,是社会主义文化创作本色的鲜活体现。

高世名充分肯定了东莞经验在全国“新大众文艺”发展中的重要性。他回顾道,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东莞文艺》《南飞雁》杂志,到影响广泛的“打工文学”“打工音乐”,东莞的新大众文艺实践始终与时代同行,是中国文艺发展进程的生动表征。从“打工文学”到“新大众文艺”,是改革开放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一条极具人民性的艺术脉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基层文化建设的一种发人深省的地方实践。东莞的新大众文艺发展以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让无数劳动者不仅在此获得生计,更获得了“生机”——生命之机,无数打工人在这里实现了文艺梦想,这是真正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实践。

高世名强调,文联工作的关键在于“联”。面对“文艺两新”和“新大众文艺”,文联组织必须创新工作方法,做好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托举”。他鼓励东莞的文艺工作者继续扎根于这片热土,从最深厚的人民实践中汲取营养,实现从“新大众文艺”向“名家大作”的自然跃升,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东莞力量。

东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志伟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中国文联、广东省文联到东莞指导调研,为东莞文艺工作寄予期望也指明了方向。接下来,东莞要在中国文联、省文联的指导支持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挖掘和凝聚更多“文艺两新”力量。“东莞将持续探索新大众文艺的‘东莞样本’经验,表达人民的心声,推动东莞城市文艺高质量发展,持续讲好东莞故事、广东故事、中国故事,努力实现东莞千万人口在精神上的富裕。”陈志伟说。

文字:沈汉炎 图片:东莞市文联 编辑: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