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东莞市以“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为主题,深入开展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推动“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作为东莞的“东南门户、产业重镇”塘厦镇拥有两千多年历史,至今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塘厦镇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尤为出彩,全新创作的4部塘厦非遗原创文艺作品在活动中悉数亮相,作品突显非遗的精神价值和思想价值。这是塘厦乃至东莞的镇街首次推动非遗跨界融合发展,在传承和创新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多年来,塘厦镇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加强非遗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打造非遗品牌,创新传承形式,多措并举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目前,塘厦镇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3个;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通过有效保护和创新性传承,塘厦舞麒麟和龙形拳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塘厦客家山歌、塘厦盒篮编织技艺、传统红木家具制作技艺被评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6月7日下午,“传承非遗·谱写时代华章——2024塘厦非遗原创作品发布暨首演活动”举行。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塘厦演艺馆一楼大堂举办非遗墟市,展示塘厦的舞麒麟、龙形拳、客家山歌、盒篮、红木传统家具制作技艺、舞龙、醒狮、花灯以及漆扇、木刻版画、槐园太极拳等一批非遗项目。
在演出现场,本着“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塘厦文化人以睿智之眼、创新之笔,全新创作四部塘厦非遗原创文艺作品,分别是:塘厦原创非遗科技秀《“塘”潮盛“厦”》,用“科技+创意”解锁非遗新看点,揭秘非遗之美;塘厦非遗原创主题曲《非遗梦》,置身如诗如画如梦的美景,奏响非遗之歌;塘厦客家山歌原创情景剧《山歌悠扬》,在经典的客家山歌优美旋律中,演绎非遗之情;塘厦传统红木家具制作技艺原创舞蹈《红韵》,让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完美相融,舞动非遗之魂。节目精彩纷呈,观众一饱眼福、大呼过瘾。
塘厦镇透露,4部原创作品均取材于塘厦现有省、市级非遗项目,创编、导演、演员来自各行各业,都是本土业余艺术爱好者。作品历时一年的筹备与排练,通过文艺形象的塑造,积极探索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次首演活动通过展演、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让群众近距离体味家乡文化遗产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营造全社会关注、挖掘、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演出结束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杭表示,四部塘厦非遗原创作品完美呈现,作品创编之快,作品质量之好,作品表演水准之高,令人大饱眼福。节目很接地气,特别是塘厦客家山歌情景剧,让普通老百姓登上舞台成为主角,这就是人民的文艺,更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理念。
东莞市文化馆馆长、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认为,塘厦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希望塘厦做好“非遗+舞台艺术”,“非遗+科技”等“非遗+”文章,不断创新非遗潮流、时尚、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保护传承非遗。同时也鼓励塘厦文化人充分利用丰富的非遗资源,按照“传统+潮流”的模式,加大非遗题材文艺作品的探索和创作力度,再出精品。
塘厦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徐首育表示,下来,塘厦镇将出版《塘厦非遗故事》、编制《塘厦非遗发展报告》,培育更多高品质塘厦非遗项目,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塘厦力量,为实施“百千万工程”建设大美山水塘厦、加快建设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强镇做出新的贡献。
塘厦镇龙背岭广场的大榕树下,是当地村民乘凉休闲的好地方,有人唱着山歌,也有人坐着闲聊,还有小孩子在打闹嬉戏。廖小连是这里的“红人”。榕树旁的龙背岭村史馆里,有客家山歌以及这位第三代传承人的详细介绍。
2019年,廖小连师从塘厦第二代客家山歌传承人郭妙玲老师,学习塘厦客家山歌的唱腔和曲调,能熟练用客家方言塘厦腔调演唱各类塘厦客家山歌,颤滑音、倚音等装饰音把塘厦客家山歌唱得回环多韵、委婉动听。2021年,她到龙背岭社区录制塘厦客家山歌传承人叶粦香等人共12首演唱视频,积极为塘厦客家山歌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
如今,作为第三代客家山歌传承人,廖小连不仅带动乡亲们在广场唱客家山歌,还积极推动客家山歌进校园,指导学生唱山歌。她开设的“小梅花”塘厦客家山歌班,已培养出41名客家山歌小传承人。
2022年,塘厦龙形拳正式成为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位于塘厦镇莲湖社区的龙形拳传承基地,龙形拳第三代传承人林效明每天都在这里教拳,将龙形拳的“精、气、神”代代相传学生的年龄范围在六七岁到十二三岁之间。林效明的儿子林靖康从10岁起便跟着父亲练习龙形拳,主要负责武术传承,至今已有17年的习武经验了。如今,林靖康已成为第四代龙形拳传承人,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学生。
在塘厦镇文化服务中心和莲湖社区的支持下,龙形拳传承基地培养了近100名龙形拳爱好者。2020年,塘厦镇文化服务中心牵头组织,将龙形拳传承到塘厦实验小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林效明在该校开展龙形拳进校园活动,免费为师生传授龙形拳,深受好评。目前,塘厦龙形拳的传承保护形成了政府指导、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多层次的保护体系。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每一个为之付出的传承人。塘厦镇践行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因地制宜,加强非遗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打造非遗品牌,创新传承形式,千方百计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目前,塘厦有塘厦舞麒麟、塘厦客家山歌和塘厦龙形拳三个非遗传承基地。基地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不断吸收新队员壮大非遗传承队伍。塘厦镇先后举办了“麒麟瑞祥闹元宵”活动、东莞塘厦·韶关始兴非遗墟市、“非遗生活节”系列活动等,努力守护传统技艺,用创新激活非遗生命力,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2023年,塘厦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经费预算115万元,省级非遗项目塘厦龙形拳获得2023年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补助经费30万元,共计145万元。2023年塘厦非遗工作获得各级荣誉56项。省级非遗项目塘厦舞麒麟曾走出国门,惊艳哈萨克斯坦世博会。塘厦镇文化服务中心获评2022年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佳单位。塘厦镇在对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实现了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在此基础上,该镇以文化优势引领经济优势,大力推进文化强镇建设,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年底,东莞塘厦·韶关始兴非遗墟市活动将在塘厦天虹购物中心举行,集中展示塘厦舞麒麟、塘厦龙形拳、塘厦客家山歌、塘厦盒篮编织技艺、塘厦传统红木家具制作技艺以及始兴非遗客家茶制作、始兴客家刺绣、始兴花生饼、澄江黄酒酿造以及宰相粉制作等传统技艺,再一次让普通民众零距离接触非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据统计,近五年来,塘厦镇累计开展艺术培训、演出、比赛、展览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700多场次,荣获国家级荣誉25项,省级荣誉73项,市级荣誉431项。该镇成功打造敬老月、文化精品汇演周、创业者文化节三大文化全新“3+N”品牌,对标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丰富精准高质的文化供给,累计惠及逾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