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建十年·献礼东莞⑤|在城市会客厅,感受一座城的底色
东莞+ 2024-06-11 17:05:13

在商圈云集的鸿福路,东莞市民服务中心演绎出一种别样的气质:其端庄疏朗的建筑布局,仿佛让密不透风的城市变得可以呼吸;四通八达的慢行步道,成为一览城市天际线的绝佳路径;六朵“玉兰花”和园林形成了天然的观演空间,更像一处闹中取静的净土,总能在夜幕下演绎出城市的别样风情。

作为城市文明的窗口和惠民服务的平台,它坐落于两条主干路的交叉腹地,紧邻东莞大道,迎接着城市底蕴与未来。

▲专题片《在城市会客厅打上“莞建LOGO”》

东莞市民服务中心一二期工程,建筑面积达12万㎡,由东莞市莞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莞建公司”)承建。莞建公司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以坚韧为笔、以担当为墨,挥毫绘就出东莞市民服务中心的城市底色,为激活城市发展动能、打造东莞高质量发展名片贡献了力量。

建成后,该中心实现了99.77%事项“最多跑一次”的惠民服务,成为全省集成度最高的市级政务服务大厅。

▲市民服务中心一二期航拍

绘就政务服务底色:

从“源”和“骨”中提炼关键词

一个面向市民的政务服务中心,究竟是什么样子?

2018年4月,东莞市民服务中心一二期工程启动。此前,莞建公司在收集多方问卷和调研中提炼出三个关键词——“城市记忆”“功能流线”“尺度亲切”。

▲市民服务中心入口结构

莞建公司时任项目负责人梁荣耀介绍道:“这些关键词是对城市精神内核的反映,更是我们对历史延续性、文化独特性以及心理认同性的追求。它们背后蕴含的,是一座城市与其历史、习俗文化、功能特点搭建起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

随着政务审批部门职能逐渐向服务型转变,中心的空间设计和功能规划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东莞市民服务中心一二期选址于原国际会展中心,地处东莞中心城区建设发展的主战场。因此在建设上,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最大程度地惠民、便民,是整个中心设计的核心。

据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邓然介绍道:“从外观上讲,项目基本保留了原会展中心建筑的屋顶形制,充分尊重城市文化记忆,内部功能上除了满足政务服务需求,增加了美食广场、市民大讲堂、地铁接驳交通等板块,是东莞高品质的地标场所。”

摒弃大拆大建的粗放式建设模式,改扩建的第一站就在规范空间结构上,市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紧紧抓住主城区“半城山色半城水”的特色,保留原主体结构及外立面,内增建筑隔层,将原来的两层变成地上3层、局部4层,有效地化解了原空间尺度过大的问题。大厅内一改以往规整、切割的空间布局,使得整个空间宽敞明亮,市民可以快速穿梭在不同部门之间,实现“超市”式一体式服务体验。

▲办事大厅

沿着人行漫步道向外走,巧妙的廊桥、天井等设计,使得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公园形态与政务空间融合的第三空间,缔造幸福生活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在项目的整体设计上,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政务服务功能为核心,同步延伸建设服务于市民的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中心。”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创建筑师吴海波说道。

以暖色系的快装墙板作为室内主体装潢,不仅诠释了政务系统严谨的主题,更凸显了政府亲和关怀的风格特性,同时也构建出创新的空间氛围,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政民交流。政务服务窗口人员与专项区域构成了环环相扣、有机联系的大整体,以空间顺畅为“小切口”,推动政务服务“大提升”。

绘就城市生活底色:

独创“十字街区”,承载城市慢行的“魂”与“体”

2018年10月9日,莞建公司第四次向市政府汇报方案。此次汇报前,莞建公司组织了多次专家咨询会,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最终确立现有的建筑方案。

然而,这套方案在施工上却面临一个难题:对于此类会展建筑,普遍存在空间结构复杂、原室内空间过大、疏散距离过远等问题,这会导致火灾时建筑内部人员无法快速安全地疏散或者疏散人员分流不合理等合理的灾难发生。加之屋顶钢桁架横跨幅度大,全新改造则无法满足现行消防规范的规定。

▲室内下沉广场

在施工精度和速度要求高、施工复杂且无借鉴先例等情况下,莞建公司会同设计团队提出一种“十字街区”的空间结构,并创新采用“双工法”助力市民服务中心建设——在内部空间位置新设下沉广场(地下空间),连接地下停车场(配套部分商业)、地铁两处交通要道,以此将原巨大的建筑平面分解成四个相对独立的小空间,形成天然的“防火隔离带”,同时为人员疏散提供了过渡区域。

▲市民服务中心屋顶结构

对应屋顶利用原有结构体系,结合新的平面功能,使用重量轻、强度高的水立方同款膜结构增加建筑采光,据梁荣耀介绍,这是一种“两全其美”方案,“原屋顶在保持原钢桁架不变的情况下,对应平面采光井在屋顶开采光天窗,兼顾了环保性、性价比和耐用性的多种功能。”同时,创新采用“双工法”通过对既有建筑物室内外新建基坑连接段穿越基础梁施工技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践行了绿色环保理念。

▲市民大讲堂

“复杂环境下明挖基坑砌体管井原位保护施工工法、既有建筑物室内外新建基坑连接段穿越基础梁施工工法、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幕墙改造施工工法,均已成功申报为广东省建设省级工法,为东实集团乃至东莞市未来大量的旧建筑改造更新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建设经验和实施保障。”莞建公司总经理刘文念说道。

▲“玉兰花”顶部构造

内部建筑问题解决后,以前广场为代表的“外部世界”也为中心注入了更多“好看的皮囊”。6朵玉兰花雕塑矗立在花圃中央,呼应建筑屋顶矩形“梯田”形式,高度由中间向两边递减,据梁荣耀介绍,“为了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团队针对视角的远近距离、高度、天气能见度等相关因素做出了若干个勘察方案。”除此之外,玉兰花张拉膜的“绽放”姿态,结合灯光工程和绿色节能技术,充分体现了现代感、科技感,彰显东莞市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中心和创新型城市的形象。

每当夜幕降临,六朵标志性玉兰花就会亮起。可以想象一下,在绿荫环绕的广场漫步,宽敞的空间散落着一张张石凳,迎面经过运动休闲的人群,或吹着风、遛着娃,或跳着街舞、踩着滑板。下至通往国贸、潮流 C Park、莞香印象的广场商圈,沿路经过“宝藏歌手”弹唱,四五人围桌观赏,或闭目轻哼、或窃窃私语、或随奏摇摆,交织出一种烟火气十足的夜生活画卷。

▲夜幕下的市民服务中心,人来人往、生动多姿

人间烟火色,最抚凡人心。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不仅点燃了一片红红火火的经济热潮,更是点燃了东莞人对都市生活的热情与眷恋。毫无疑问,这一系列让人“眼前一亮”的动作,将城与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紧密交织起来。

绘就城市精神底色:

干字当头,铸就基建丰碑的“血”与“肉”

紧锣密鼓的建设、数百个方案定夺、“大至建筑屋顶方案、景观设计方案,小至瓷砖花纹、引导横幅方案,平均每个设计的背后都有5个方案”……在这场空间革命中,莞建公司拿出破釜沉舟、动真碰硬的决心和魄力,以精细化管理总抓手,对各工点施工现状逐一“把脉问诊”“精准开方”,助力工程按时按质交付。

▲市民服务中心项目组建党员突击队

项目中期,东实集团党委号召成立了一批“党员突击队”,挂图作战,为重点子项制定“任务图”“路线图”“时间表”,高峰期达800人、16组项目同步施工。龙舟水时期,面对暴雨难题,时任莞建公司总经理阳凤萍连夜指挥,加强暴雨应急处理工作统筹,项目小组逐一检查积水应急抽排等防汛工作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暴雨天气影响,确保安全风险可控和安全形势稳定。

尽管如此,莞建公司对工程建设的精雕细琢仍孜孜追求。在园林绿化升级工程中,项目团队从69种东莞非遗元素中提炼,以莞编层层叠叠为灵感,将不同形制的“编织纹”层叠于花圃,蕴含生机勃勃之意。园林精选春夏四季不同的花,适时而种,以绣花功夫实施城市更新。

据刘文念回顾,市民服务中心项目是莞建公司迈向高质量发展中的里程碑,莞建人用坚守谱写“劳动之歌”,用初心擦亮“莞建底色”:仅用14个月,就完成了从立项、方案规划、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比同类规模项目工期压缩了60%,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同时,该项目获得了第十二届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荣誉,为推动东莞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正如邓然评价道,“莞建公司充分发挥了市属国企担当,能啃硬骨头、能打胜仗,是东莞中心城区‘强心’战略的坚定参与者,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C Park(市民服务中心三期)

阔步踏上新征程,奋楫扬帆再出发。随着莞香印巷、2号桥、滑板公园、C Park的亮相,鸿福路行政区域的开发基本完成,给市民带来了休闲、娱乐、潮玩的全新体验。可以预见的是,东莞的城市中央地带,一个富有城市底蕴和人文关怀的“潮流圣地”正焕发新生。

见证者说

“市民服务中心一期在原有的会展中心上改造,二期在南广场做了一个下沉广场,同步配置商业服务设施,三期建设在屋顶上设计了很多飘板,创造一个半室外的公共活动区域。东实集团作为工程总承包方,切实履行国企的责任和担当,对市民服务中心一二三期项目进行统筹整合,并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交付,能绽放出现代都市的活力与魅力!”

——市民服务中心项目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

文字:周子怡 图片:陈栋、通讯员 吴海波、莞建公司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