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杭州市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共同主办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省主场城市(杭州)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开幕式上,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公布入选2024全国非遗传播活动创新案例的项目名单,为入选项目申报单位的参会代表颁发证书。由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申报的“非遗小姐姐IP打造创新案例”成功入选,获得表彰。
兰静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举办2024全国非遗传播创新案例推介活动旨在进一步提升入选案例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非遗传播创新工作的深入发展,营造浓厚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氛围,为非遗保护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2024全国非遗传播活动创新案例征集工作自2023年11月启动以来,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申报方向涵盖非遗+展示展演、非遗+社会推广、非遗+文旅融合、非遗+学校教育、非遗+媒体传播以及非遗+国际交流等六大领域,累计收到来自全国的153份申报材料。经合规性审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最终确定了36个入选案列。
其中,“非遗小姐姐IP打造”是“非遗+媒体传播”的生动范例,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多元化新媒体传播方式,打开东莞非遗“出圈”更多可能。在6月7日下午举行的2024全国非遗传播创新案例推介活动入选单位交流分享会中,东莞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主任梁宝华从三个维度介绍了东莞“非遗小姐姐IP打造”的经验与心得。
分享会结束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委会秘书长杨海周对东莞“非遗小姐姐”IP的传播实践给予充分肯定,强调继续坚持内容为王,深挖非遗内涵,加强交流学习,力争多出精品,将“非遗小姐姐”IP做大做强。
新起点,新期待,新征程。梁宝华表示,将以此次入选2024全国非遗传播创新案例为契机,继续加强“非遗小姐姐”IP打造,在寻求政策突破(畅通直播带货交易渠道)、加强引导培训(增强非遗传承人传播意识)、深化传播内容等方面努力,“下来将探索更多可能性,挖掘非遗背后的知识深度和文化内涵,提升传播影响力;升级数字化服务,探索创建‘非遗小姐姐’虚拟形象,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空间。”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将于今年下半年启动2025全国非遗传播活动创新案例的征集工作,继续推动非遗传播活动的创新与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延伸阅读
东莞“非遗小姐姐IP打造”经验心得
系统性策划,打造非遗小姐姐传播形象。为打造可持久发展、广泛传播的非遗传播形象,东莞市文化馆在IP名称、形象定位、传播渠道等前期策划上狠下功夫。在形象打造方面,从自身需求出发,致力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因此最终选择非遗保护部阳光向上且形象靓丽的谢嘉怡作为“非遗小姐姐”的形象代表。在传播渠道方面,开通了“非遗小姐姐”视频号和抖音号,并在“文化莞家”平台同步铺开宣传。2020年4月中旬,“非遗小姐姐”正式“出道”,15期“非遗达人系列”视频,让人眼前一亮。在2020年东莞市文旅和体育产品云上采购会上的直播首秀,更是得到广泛关注。
精准化聚焦,紧扣热点打造流量爆款。为进一步扩大“非遗小姐姐”的知名度,东莞市文化馆精准捕捉社会热点,打造流量爆款。“非遗小姐姐玩转龙舟月系列”短视频,从龙舟人物、龙舟故事、端午美食等多角度展现赛龙舟、龙舟制作技艺、新昌鼓制作技艺、道滘粽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内涵,为大众深入了解龙舟文化打开一扇新窗口;“东莞非遗新青年系列”短视频,以“年轻传承人”为线索,展现新时代青年热爱非遗、传承非遗的理想与担当;“非遗,时间沉淀的诗意”系列视频,聚焦东莞1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讲述这些项目千百年来历久弥新的奥秘。通过聚焦热点,持续输入,“非遗小姐姐”增粉迅速,逐步在东莞文化圈打出名气。
多元化发展,常态输出IP形象。不断注入新的线上传播内容,挖掘IP传播形式,以多元的内容输出,持续打响“非遗小姐姐”IP名气。一是积极参与活动宣传。以“非遗小姐姐”形象IP参与“湾区文采会”“东莞龙舟月”“江湖山海”等各大型活动的直播宣传,带动活动话题和流量。二是搭建非遗展示平台。在“非遗购物节”“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等活动中,通过“非遗小姐姐”账号的直播平台,搭建起非遗产品宣传展示和交流的窗口,助推非遗产品销售。三是创新传播形式。除了直播和短视频宣传外,积极探索全新传播方式,如拍摄“云赏非遗”云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共同拍摄发布,此外“非遗小姐姐”还参与了“城市会客厅”节目录制,在荧幕上分享推广东莞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