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7日),2024年全国高考正式开考。上午,语文作文题目出炉。题目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两年来,AI写作十分火爆,那如果AI来写今年广东高考的语文作文,你觉得它能拿下高分吗?记者分别选择了豆包、通义千问、腾讯元宝、讯飞星火、文心一言等5个国内较为常见的AI工具来测试,统一使用电脑网页端,测试方法为直接在对话框输入今年高考语文作文的题目,点击输出,不添加任何额外操作和其他关键词。一起来看看你觉得哪一个智能助手写得最好?你给AI写作打多少分呢?
▲豆包
▲通义千问
▲腾讯元宝
▲讯飞星火
▲文心一言
大家觉得它们写得怎么样?记者体验下来发现,在速度上,这些AI工具基本都做到了“提笔就来”,输入题目后,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基本都是在30秒左右就生成了;在文体、字数、题目、个人信息保密等基本要求方面,这些工具也都按要求完成了;但某些工具写出来的文字给人一种程序化、机械感,没有和人一样个性化,在引用例子上,都是以常见的名著、名人名言为主,没有惊喜。总的来说,目前AI写作,还是缺少新意和情感上的触动。
你觉得AI们表现如何?你会打多少分呢?如果你来写,你会怎么写呢?
/链接/
通义千问:
《在信息洪流中寻找思考的深度》
在互联网如织的经纬中,我们享受着知识的速递,见证着问题解答的秒现;在人工智能编织的未来图景里,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分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简化着问题解决的路径。似乎,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人类社会的问题正日益减少。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不尽然。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警惕,在信息洪流中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让问题意识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不竭动力。
首先,快速获取答案并不等同于问题的真正解决。网络与智能技术的便捷,让我们能够迅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本质得到了深入探究。正如哲学家所言:“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没有深入思考支撑的答案,往往只能触及问题的表面,无法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因此,问题并未因答案的易得而减少,反而可能因缺乏深度思考而被忽视,从而积攒成更为复杂的社会难题。
其次,问题的减少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而非绝对的数量削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旧的问题可能得以解决,但新的问题也会随之涌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社会进步。更何况,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的诞生往往伴随着新问题的出现,二者相生相伴,共同构成了人类认知世界、探索未知的双螺旋结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问题会因技术的发展而减少,而应认识到,问题的迭代升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更重要的是,问题意识是创新与进步的源泉。没有对现状的不满与质疑,就没有改变的动力;没有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就没有发现的惊喜。哥白尼对地心说的质疑,开启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大门;爱因斯坦对经典物理学的挑战,引领了现代物理学的飞跃。正是这些伟大的思想者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未知,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在这个意义上,问题不是少了,而是需要我们以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去探索。
综上所述,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但问题并不会因此而减少。相反,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保持问题意识的敏锐度,不断探索未知,挑战自我,为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我们的思考如潜水艇般深潜,去触及那些未被发现的海洋深处,那里藏着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前行的无限可能。
腾讯元宝:
《智涌未来,问无疆界》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互联网如魔法结晶般降临,当人工智能如梦幻般走进生活,我们惊讶地发现,曾经难以追寻的答案,如今触手可及。然而,在这智涌未来的时代,我们的问题是会越来越少,还是会以新的方式涌现?
我们无法否认,科技的进步使许多疑问找到了归宿。昔日,古人仰望星空,对日月星辰的变幻产生无尽遐想,而今,天文学家凭借强大的射电望远镜,能洞察宇宙深处的奥秘。昔日,疾病肆虐,人们谈之色变,而今,借助先进的医疗设备,许多疾病得以准确诊断和治疗。科技的巨轮破浪前行,带走了我们曾经的困惑,让问题的数量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减少了。
然而,正如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的减少,并非意味着思考的停滞。相反,在科技的推动下,我们的认知边界不断拓展,新的疑问如泉水般汩汩涌现。当我们惊叹于人工智能的神奇时,不禁要问:它的道德边界在哪里?当我们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时,又怎能忽视网络安全的重要?这些问题,虽不同于以往,却同样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面对新问题,我们需要新思维。这正如牛顿所言:“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科技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已有的成果,更要勇于提出新的疑问,探索未知的领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智涌未来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问题也孕育着新希望。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对现状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新问题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从环保科技到太空探索,从生物工程到量子计算,每一个前沿领域都充满了无限可能。正是这些新问题,激发了我们不断探索的热情,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回首过去,我们为科技的进步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对新问题的涌现充满期待。在智涌未来的时代里,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因为无论问题如何变化,“问”永远是通往真理的必经之路。正如屈原所言:“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愿我们在探寻未知的道路上永不止步,让智慧的火花在问与答的碰撞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讯飞星火:
《问,岂可少?》
问,使人类走向智慧;问,使人类战胜自然;问,使人类渐趋理智。问,怎能少得?
在先哲们奔走忙碌、大声疾呼之时,一些问题日渐清晰,人们开始反省,用理性的思维去拨开眼前的迷雾,去思考更深远的问题。然而,也有一些问题却日渐模糊甚至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只接收现成答案而不愿主动探寻的准备?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是网络社会,查找任何资料都轻而易举,何须去费心“问”?切莫小看这个“问”,正是这“问”,引导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从“两小儿辩日”到“见渔人,乃大惊”,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问”的重要性。
“问”使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问”是思想的摇篮。我们总说,脑子越问越灵,思维越问越敏捷,思路越问越清晰。“问”的对象很多,问天地问山川问大海,问星辰问日月问飞禽走兽,无所不问;“问”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有窗前明月的夜问,有霜晨雨夕的躬问,有大庭广众下的诘问,有无人处的闷问,无所不问。“问”使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跨入文明的殿堂,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如今的物质、精神、政治、生活的多方面发展,无不是“问”的功劳。
“问”使人类战胜了自然。“斜阳古道接轮蹄,明月扶疏属柳西。”封建王朝的愚昧无知,闭关自守,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之外,使无数英雄豪杰抱恨终生。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从没停止过“问”。“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耻下问”。在“问”中,我们跨过了一道道沟坎,越过了一座座高山,也承受了一次次的失败,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中国的计算机、航天工业已经位于世界前列,“东方巨龙”正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问”使人类趋于理智。“问”是一把智慧之门的钥匙。从“庄周梦蝶”到“望帝托心”,从“墨子悲素丝”到“黄庭坚谪居宜州”,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使他们不断向天发问,向人发问,向古发问。正是这深沉的“问”,激发了他们去发现真理,揭示真相的勇气与智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不断地“问”,问出自己的精彩,问出民族的辉煌,问出人类的真谛!
文心一言:
《互联网时代:问题更少还是思辨更深?》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人工智能逐渐普及的当今时代,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信息获取无比便捷、问题答案触手可及的新纪元。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够迅速得到解答,我们的问题是否会变得越来越少?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确实使许多问题的答案变得唾手可得。无论是学术疑难、生活琐事,还是科技前沿的最新动态,只需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几个关键词,或是对智能助手轻轻一句询问,答案便立刻呈现在眼前。这种便捷性极大地节省了人们寻找答案的时间和精力,也降低了获取知识的门槛。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问题正在减少。相反,我认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加复杂多元。互联网虽然提供了答案,但同时也加剧了信息的碎片化,使得我们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更容易迷失方向,产生更多的疑问。而人工智能的普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执行层面的问题,却往往引发更深层次的、关于科技与人性关系的哲学思考。 问题的产生,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科技进步所无法替代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或许能够回答“是什么”,但“为什么”和“应该怎样”的问题却需要人类的智慧去不断探索。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利用科技工具,更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互联网时代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层面。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安全、个人隐私保护、数字鸿沟等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往往比单一的知识性问题更为复杂,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和解决。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时代并没有使问题减少,反而可能带来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这些强大的工具,更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甄别真伪,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既要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也要警惕科技可能带来的思维惰性。只有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提出问题并努力寻找答案,我们才能在这个时代中立足,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和思考者。 互联网时代不是问题的终点,而是新问题的起点。让我们拥抱这个时代,用智慧去探索未知,用勇气去面对挑战,共同迎接一个充满问题与答案的精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