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AI科学馆的青春力量:东莞日报小记者化身小讲解员成长记
东莞+ 2025-08-12 12:22:21

这个暑假,一场特别的暑期实践在松山湖人工智能科学馆展开——曾一峰、袁楚欣、王馨平、庞岚语四位东莞日报遴选的优秀小记者,他们从博学小讲师决赛中脱颖而出,经过集体培训与考核,于7月21日至7月31日正式“上岗”,以小讲解员的身份开启了科学传播之旅。

作为东莞日报小记者培养计划的重要实践环节,他们带着对人工智能科学馆的浓厚兴趣,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为游客解锁科学奥秘,也在实践中完成了一次生动的成长蜕变。

太阳系的“星语者”:曾一峰的宇宙课堂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曾一峰从小就喜欢这首歌,如今在AI科学馆的《星辰有问》展区,这位东莞日报小记者每天都站在太阳系投影前,向游客讲解太阳系家族的知识。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围绕太阳旋转的奥秘,从最初需要盯着光影轨迹回忆,到如今能抬手精准指向虚拟行星、自如应对游客提问,他的进步正是小记者在实践中锤炼专业素养的生动体现。讲解中,他主动邀请大朋友、小朋友一起操作体验,不仅学会了与人互动交流,更将小记者“贴近大众、传递价值”的特质融入其中。

“哥哥讲得比动画片还明白呢。”一位家长的夸赞道出了他的成长;“谢谢、真棒”的赞扬声里,藏着他对“一分劳动,一分收获”的深刻理解——这既是科学知识的传播,更是小记者在实践中对责任与价值的亲身体悟。

机器之眼的“解密员”与密室“向导”:袁楚欣的多元挑战

松山湖AI科学馆的星际深海冒险、图灵聊天室、宇宙探秘等展区,成了东莞日报小记者袁楚欣的实践舞台。作为博学小讲师决赛选手,她带着对科技的好奇,在多元角色中展现着小记者的应变与担当。

在图灵聊天室,她化身“科技侦探”,引导游客分辨人机对话,更结合社会热点提醒防范诈骗,建议与家人设定秘密暗号——这种将知识与生活结合的讲解方式,正是小记者敏锐洞察力的体现。起初面对游客的忽视,她像打磨新闻稿件般调整策略,用“想不想当回侦探”的趣味开场白吸引关注,最终收获认可。

在飞船密室与星际宇宙飞船展区,她带领团队闯关、指导VR操作,从提前熟悉流程到灵活应对突发情况,展现出小记者必备的策划与执行能力。“用更好的声音传递科学的力量。”她的心声道出了东莞日报小记者对“传播者”角色的深刻理解。

密室里的“科学向导”:王馨平的解谜锦囊

科普体验密室是王馨平的专属舞台,这里的闯关游戏围绕反应速度、逻辑推理和乐理知识展开。面对需要快速按下闪烁灯组的反应关卡,她会站在一旁轻声提醒:“别急,盯着节奏来,比快更重要的是稳。”逻辑推理关的核心是那9盏红色灯,游客需要按动没有任何标识的绿色按键,让这9盏灯全部亮起。不少人围着按键反复尝试,红色灯忽明忽暗,却始终凑不齐完整的光亮。这时王馨平会走上前,笑着指一指角落的智能屏:“要是实在没思路,旁边的人工智能可以当你的小助手哦,试着问问它提示吧?”而到了按音阶顺序排列音块的乐理关,她干脆哼起简单旋律:“你听,me后面跟着re,其实是欢乐颂的音调呀。”

遇到为了闯关心急的孩子,她会耐心地陪在旁边,等孩子稍微平静后说:“慢慢想,每个线索都在等你发现呢。”有次一个小女孩闯过乐理关后,兴奋地拉着她的衣角说:“姐姐,我知道《欢乐颂》怎么唱了!”王馨平看着女孩亮晶晶的眼睛,突然明白,这些闯关游戏不只是挑战,更是让大家发现自身潜能的窗口。身为东莞日报小记者,她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沟通能力,用耐心与智慧为游客点亮探索科学的热情,将小记者服务大众、传播知识的使命践行在每一次讲解中。

博思星球的“领航员”:庞岚语的海底守护

BBCEarth博思星球展区,东莞日报小记者庞岚语正忙碌地为游客戴上头戴设备,手把手教大家握住手柄:“按A按钮调整菜单,转动摇杆就能改变方向,在虚拟海底世界自在遨游啦。”她会细心引导每位游客坐到对应的座位上,轻声叮嘱:“坐稳哦,海底的景象会很逼真呢。”

整个体验过程中,她的目光始终追随着游客们的动向。看到有人因虚拟场景的震撼而身体前倾,她会及时走上前轻轻扶一把;发现小朋友兴奋地想站起来触摸“游动的鱼群”,她会笑着按住椅背:“在这里坐着就能和它们打招呼啦。”有位小朋友逞能说:“不用帮我,我玩这个很熟练。”她也不勉强,只是在对方戴上设备后多留意了几分,果然没过多久就看到小朋友因躲避虚拟的“鱼”差点从椅子上滑下去,她眼疾手快地稳住座椅,小朋友摘下设备后不好意思地笑了。

庞岚语从不在意这些小插曲,转身又笑着去帮助下一位游客。她的脑海里记着手柄操作的易错点,心里装着座位分布的样子,都是为了让大家更安全地享受这场海底之旅。她以细致入微的服务,展现出东莞日报小记者关注细节、关爱他人的品质,用实际行动为游客打造安心的科技体验,诠释着小记者在科普实践中的责任担当。

记者手记

成长的答案,是小记者的蜕变勋章

7月的最后一天,四位小讲解员的实践画上句点,但东莞日报小记者的成长印记却愈发清晰。曾一峰指向行星的手势更自然,是反复练习后的专业;袁楚欣的开场白眼神发亮,是对传播技巧的深刻掌握;王馨平对展区的熟悉,是责任意识的觉醒;庞岚语对游客的贴心守护,是服务精神的彰显——他们的蜕变,正是东莞日报小记者“在实践中学习,在传播中成长”培养理念的生动印证。

“宇宙太大了,我要学的还有很多”,曾一峰的谦逊里,是小记者对知识的敬畏;“找对方法就能让人爱上科学”,袁楚欣的领悟,是对传播规律的把握;“闯关的乐趣,藏在反应、推理和听懂音乐的每个瞬间里”,王馨平的感慨,是对科学探索魅力的深刻理解;“能守护大家的虚拟探险,比自己体验更有意义”,庞岚语的话语,是对奉献精神的践行。

当他们的身影离开科学馆,留下的不仅是温暖的注脚,更证明了东莞日报小记者培养计划的价值——让少年在真实的传播场景中,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担当。或许未来某天,他们会带着采访本回到这里,用更成熟的笔触记录新的科学故事,但这段用声音传递科学的日子,终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一枚闪亮的“实践勋章”。

文字:赵海霞 图片:赵海霞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