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轨道上的大湾区”有了新的样本,广佛南环、佛莞城际正式开通运营。广州、佛山、肇庆、东莞、惠州5座城市实现“一线牵”,抢抓大湾区融通发展红利。
同在5月,南方先进光源港澳地区研讨会在香港大学召开,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七所港澳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寻求发展机遇,促进交流与合作。加速“共享创新”,东莞和湾区城市共攀科技创新的高峰。
4月18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典型案例,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以下简称“空港中心”)正式运行一周年。携手数十载,东莞和香港的深度融合再添新未来。
同在4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对外发布消息,即将于今年9月开学,迎来首批学生;另一所高水平大学,大湾区大学(筹)松山湖校区正式启用。
……
湾区风劲,东莞有为。今年的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锚定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积极主动与广深协同发展。强化“湾区思维”,全面加强与广深重点规划、重大项目、重要机制的对接等。
■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开通一年以来,进出口货值突破38亿元,总货运量达4383.9吨 海关供图
最新动态:空港中心运行一周年,“超级地铁”开通
4月18日,空港中心正式运行一周年。据黄埔海关统计,经空港中心进出口货值突破38亿元,总货运量达4383.9吨,已有359家企业通过空港中心开展进出口业务,进出口商品种类扩展到447种。
与传统陆运模式相比,空港中心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出口路径,节省约30%的物流综合成本,货物离开工厂最快15个小时内便可完成打板、清关、安检、装船、装机发运等环节。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典型案例,空港中心整合了香港的物流资源与东莞的制造优势。2023年东莞进出口值位列全国第五位、广东省第二位,香港国际机场货运量则连续多年排名全球第一位。东莞外贸企业有庞大的航空运输需求,近80%的航空货物经香港机场进出口,香港机场近40%的货物来自东莞。
“为推动空港中心进出口双向平衡、拓展进口业务量,黄埔海关优化监管方案,创新空港中心验放进口模式,允许进口航空货物以‘机坪直提’方式调拨进入空港中心,完成拆板、理货后再办理报关手续,同时契合国际贸易订立条款惯例,支持航空提单目的地港填写HKG(香港)或ZTI(东莞)。”黄埔海关所属沙田海关保税物流监管科副科长何玉华表示。
2024年,不仅是空港中心正式运行一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五周年。五年来,大湾区已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空港中心实现两地规则机制的“软衔接”和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是“一国两制”下粤港两地创新合作的生动实践。
为加快推动空港中心进口通道上量,在香港机场管理局、香港海关、黄埔海关等各方的共同支持下,东莞港务集团与亚洲空运货站(AAT)积极优化、磨合业务流程,在不改变贸易条款的情况下,创新作业模式,推动实现了香港机场进口通道延伸到东莞的进口业务模式。
随着进口通道在4月18日正式打通,这也标志着空港中心进口业务实现“全球认+一码通”的双突破,开启了进口业务的新局面。空港中心将充分发挥综合物流优势,共同拓展更广阔的物流市场,实现互利共赢,为东莞及大湾区高端制造业及跨境电商提供更丰富多元的空运产品和服务。
5月26日,另一件广受大湾区市民关注的事情引爆网络——广佛南环、佛莞城际于5月26日12时正式开通运营。广州、佛山、肇庆、东莞、惠州5座城市实现“一线牵”,广州到佛山、东莞中心区半小时可达,“轨道上的大湾区”有了新的样本。
这条“超级地铁”不仅仅是出行方式的改变,更是东莞抢抓大湾区融通发展红利,推动形成以轨道交通为轴线的商业轴带、产业轴带,将“地理的空间”变成“流动的空间”,不断提升东莞城市能级。
这是大湾区纵深发展的一个鲜明案例。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基础设施“硬联通”、体制机制“软联通”成效显著,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逐步朝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多向奔赴”:项目、人才加速流动
“我昨晚刚从澳门回东莞,下午按照行程应该是出发去广州”“上午才从广州赶回东莞,马上又要去香港了”“我其实每天不知道明天会在大湾区的哪个城市,但对于我来说都像家一样”……祖籍东莞虎门的90后青年何颖贤出生在澳门,曾在英国留学10年。由于能力出众,刚毕业时就收到了来自多家世界名企的聘用通知,但他却选择回到东莞虎门创业。
在东莞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之上,类似这样东莞和大湾区城市“双向奔赴”的案例比比皆是。
管道检测技术、拖扫一体机器人、为鞋子快速建模的3D技术……在东莞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下称“港澳青创基地”),新兴科技成果展示让人眼前一亮。
2019年2月,港澳青创基地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建设任务,成为松山湖园区引进港澳创新资源、吸引港澳人才来莞创业就业的重要抓手。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松山湖为台港澳青年拓展就业创业空间,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帮他们解决政策陌生、资源不足等难题,助其扬帆远航,追梦圆梦。
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正在全力打造“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创生态体系。
松山湖科学城是东莞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度最高的区域,纳入国家战略;而滨海湾新区则被赋予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十大核心平台等多个重要定位。
在滨海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截至2024年5月,累计引进176家粤港澳台侨企业入驻,其中146家为港澳台企业,服务接待粤港澳台侨青年超过5400人次。
过去5年,莞港澳合作纵深推进。在莞港澳合作方面,滨海湾赴港、赴澳开展系列重大招商推介会,拜访了中联办、澳门经济财政司、香港科学园、香港中华总商会、澳门中华总商会等政府部门、工商企业及行业商协会,并与多个港澳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融入大湾区,离不开政策的支撑和助力。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更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支撑带动作用。其中,就提出推动东莞滨海湾、珠海鹤洲新区、佛山三龙湾等建设。
今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滨海湾新区参与临港临空经济组团,加强与前海、南沙、河套的联动发展,争取与香港共建国家级粤港合作平台。
随着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等重大战略平台的快速发展,东莞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等领域将加速融入大湾区,为大湾区发展贡献“双万”之城的智慧和力量。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将于今年9月开学 记者 陈栋 摄
“顶峰相见”:共探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5月21日,南方先进光源港澳地区研讨会在香港大学召开。来自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共七所港澳知名高校的专家共同探讨港澳高校对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南方先进光源的科研需求和合作模式,寻求发展机遇,推进港澳地区高校深度参与南方先进光源立项建设,促进交流与合作。
南方先进光源是拟在粤港澳大湾区新建的第四代衍射极限同步辐射光源,其束流发射度和亮度将达到所在能区的国际领先水平。
为何在香港举行本次会议?
作为全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达,科研水平高,拥有众多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高科技企业,产业需求旺盛,对同步辐射研究有着迫切的需求,但因为区域内没有同步辐射光源,大量的研究机时需求得不到满足。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王生表示,南方先进光源将把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定位之一,在服务于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和大湾区的先进产业结合。
这并非孤例。近年来,全球第四台、中国第一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磁极”效应显现。自2018年8月23日正式运行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吸引了来自大湾区乃至全球的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9轮开放运行,全球注册用户超过4500人,完成科研课题1000多项。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用户占比1/4。
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水平大学的支撑。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即将于今年9月开学,迎来首批学生,大湾区大学(筹)松山湖校区正式启用。可以预见,未来随着这两所高水平大学的开办,东莞的人才力量将持续壮大。同时,莞港之间的合作将持续加深。
从产业协同,到技术交流、人才引进,再到科技创新的“顶峰相见”,高水平大学的开办,东莞锚定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强化“湾区思维”,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的步伐持续加快,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大湾区建设贡献“双万”之城的智慧和力量。
特写
“超级钢”的诞生
一块1平方厘米大小、厚1.5毫米的“小钢片”,可以承受3吨的压力,相当于一头成年亚洲象的重量。
这是香港大学黄明欣教授团队发现并改进而成的“超级钢”,而它的诞生离不开有“超级显微镜”之称的中国散裂中子源。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全国唯一、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黄明欣团队开展相关实验不必再远赴国外。“在‘家门口’就能做实验,让我们做科研的底气更足了。”黄明欣感慨道。
在此之前,对于长期从事材料研究的他而言,以往每次实验,都需要向国外的散裂中子源申请机时,设计好实验步骤,把材料寄到国外,做好实验之后再传回数据,耗时很长。
如今,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通用粉末衍射仪,他们做实验的效率大大提升,还发现了强度高而且韧性好的“超级钢”微观原理,为改进这种钢的断裂、韧性和腐蚀性等问题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合作建成多物理谱仪;与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共建“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科研平台。
记者观察
融入大湾区,东莞闪耀科创之光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机遇前,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大湾区城市的竞合态势下,东莞有怎样的实力,融入大湾区,抢抓时代红利?
曾几何时,东莞和大湾区众多城市的协同发展,更多在产业层面,东莞因此以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成就“世界工厂”的美誉。
一座城市的进阶是复杂的,有着历史的多重因素的交织。一座城市的蝶变也非朝夕之功。但是,东莞的城市形象仍在以可以感知的速度改变着。
20多年前东莞“投子”未来建设的松山湖,如今已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大湾区大学(东莞)、香港城市大学(松山湖)等大装置、大平台、高水平大学。
这是东莞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底气和实力,呈现出“共享创新”的新趋势。
2017年10月揭牌成立的东莞滨海湾新区,更成为承载着东莞向海而生、向海图强的新梦想、新使命,是东莞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前沿阵地。
如今,在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指引下,东莞的底气和实力更加厚实。
这是时势使然,更是东莞作为。和湾区多个城市携手共进,在城市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在产业、人才、技术、项目的深度融合中,在大湾区的版图上,东莞将持续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将闪耀愈发明亮的科创之光、城市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