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知工作室|全国加工贸易试点城市的“东莞探索”
东莞+ 2024-05-15 10:40:30

最新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首次迎来“转正”后的东莞加工贸易,再次迎来了“开门红”——前4月,东莞加工贸易进出口1140.7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4月份单月增长8.4%。东莞趁势而上——《东莞市全面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工作方案》于近日出台,简称“东莞加工贸易10条”。

去年12月,商务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意见》,这是继2016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关于加工贸易发展的又一份重要指导性政策文件。

东莞是加工贸易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加贸之都”。作为全国首家加工贸易企业诞生地,东莞自2010年被确定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以来,大胆改革创新,积极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探索积累经验。“东莞加工贸易10条”的出台,正是东莞继续探路的积极体现。

近年来,虽然随着全市贸易体量扩大,加工贸易占比有所减少,但加工贸易依然是东莞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抢占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依然是东莞第二大贸易方式。东莞日报记者采访的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都指向一个结论——“老兵”不会消亡,但它的形式和内容会变化。东莞也旗帜鲜明地支持加工贸易的发展,并一如既往地为企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2023年中国加博会现场

全国试点,东莞样本

2023年5月10日,因疫情几度延期的第十三届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简称中国加博会)在东莞正式开幕。这个展会来头不小,由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商务厅和东莞市人民政府承办,是我国唯一以加工贸易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这个“国字号”展会,为何一直是东莞来举办?这和东莞扎实的加工贸易根基有关。

可以说,加工贸易在东莞的城市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1978年9月,当时的东莞县二轻工业局与香港信孚手袋有限公司合作兴办了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全国第一份加工贸易手册在此诞生,点燃全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燎原之火。随后的40多年,东莞创造了用加工贸易推动转型发展的最佳实践。

▲位于虎门镇的太平手袋厂陈列馆

从全国第一家加工贸易企业落户东莞开始,东莞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了2002年,“三来一补”企业数量达到顶峰,仅东莞在册的“三来一补”企业就达1.2万家。可以说,在过去的40多年,加贸都是拉动东莞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

从东莞地方工业化进程来看,加贸是当中加速器。通过发展加工贸易,东莞工业形成了以服装、玩具、鞋类、塑胶制品、家具等多种出口产品良性分布的格局。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日、韩,港台地区先进制造业向外转移,在东莞发展加工贸易,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凸显。

▲得利钟表是东莞知名加工贸易企业,图为外国采购商在参观得利展位

更为重要的是,加贸是东莞民营工业不断成长的重要土壤。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民营经济基本上是“一穷二白”。但是,随着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大量进入,加工贸易企业将部分加工工序向民营企业外发,通过产业的前后向关联效应,带动民营企业的协作配套发展,而他们的技术与管理外溢效应又推动民营企业技术进步。

加工贸易还深深影响着东莞的产业格局。全国家具生产出口重镇的大岭山镇、享有“家具之都”美誉的厚街镇,这些家具产业集群的形成,首先是以台升家具为代表的一批加工贸易龙头企业投资落户开始,进而一批上下游配套加工贸易企业紧随而来,形成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态。与此类似,东莞的“服交会”“毛织会”“名家具展”等都是依托这种加工贸易产业集群而发展起来。

从社会角度来看,加贸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手段。相关数据显示,40多年来,东莞累计设立的加工贸易企业超过3万家,累计提供的劳动就业岗位超过2000万个,庞大的加工贸易企业群使东莞成为农村人口转型为产业工人的摇篮。

2008年6月,广东省政府将东莞确定为全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试点城市。2010年11月,东莞被认定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首批试点城市。

正是因为发展加工贸易,东莞得以广泛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工业化进程大大加速,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到世界制造名城的华丽转变;也正是因为发展加工贸易,东莞得以吸引超万家台港澳企业落户,莞港澳台经贸关系更加密切,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加工贸易在这片土地上的成长,为东莞带来了沧桑巨变。作为全国第一家加工贸易企业诞生地,东莞在加工贸易上的样本地位不可代替。

▲2023年中国加博会主题论坛表示:“东莞是加贸推动市场经济转型的最佳实践”

东莞是出经验的地方”,旗帜鲜明地支持加工贸易发展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对东莞这座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提出要求,寄予厚望。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工贸易发展,相关政策出台密集。商务部等10部门在去年12月还正式印发《关于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意见》,而去年11月,海关总署也出台了《海关总署关于推动加工贸易持续高质量发展改革实施方案》。

作为全国第一家加工贸易企业诞生地,东莞也旗帜鲜明地支持加工贸易的发展。东莞的主管领导在多个场合都表示,加工贸易依然是东莞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抢占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依然是我市第二大贸易方式。“加工贸易以及加工贸易企业对东莞来说,依然非常重要。”在2023年的中国加博会上,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邢文聚表示。

东莞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总思路是: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实现从“生产车间”到“企业总部”的形态转变。同时,通过加快引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结构上提升加工贸易产业的质量。

例如,针对企业自主性根植性不强问题,率先在全国探索出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法人企业的“无障碍通道”,为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形成了一套统一机制和操作办法,目前全市“三来一补企业”已实现全部转型。

▲东莞长安海关关员在东莞长安美泰玩具有限公司厂外仓库核查玩具仓储情况

再如,针对企业“两头在外”问题,率先推行外资企业“内销集中申报”,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内销“集中担保”;积极推进“东莞制造”品牌战略,设立迪拜、南非“东莞商品展销中心”;成功创建玩具、婴童用品两个国家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针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问题,在国内首创与港台生产力辅导机构合作,支持20多家港台生产力辅导机构在莞设立办事机构,为企业提供生产力提升辅导服务,1600多家参加辅导的港台企业成本平均下降10%,出口上升16%,净利润增加11%。

针对企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问题,率先在全国构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四大体系”、实施“加工贸易增效计划”。特别是2016年成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后,东莞进一步聚焦破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体制机制问题,加快推动企业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

海关总署稽查司处长毛建平在去年4月召开的东莞加工贸易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作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东莞是出经验的地方,加工贸易发展史上很多里程碑式的改革都是在东莞、在黄埔海关试点成功,然后才走向全国。

“东莞是加贸推动市场经济转型的最佳实践。”在去年的中国加博会主题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资深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正是东莞人的开放、开窍,培育了超过150万家市场主体,创造了GDP超过1万亿元,打造了一条全国国内领先的创新链。“东莞人用过去40多年的时间,以加工贸易起步,创造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模式,这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最佳样本。”

老兵不会消亡,正朝着更好的方向驶去

随着东莞转型升级工作的深入推进,东莞“加工贸易”的标签正逐渐弱化——自2019年开始,加贸在东莞全市进出口的比重中跌破“老大”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般贸易。

于是,有一种声音在问:应该如何看加贸在当代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一时间,业界出现了对加工贸易的诸多困惑。

东莞日报记者采访的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都指向一个结论——“老兵”不会消亡,但它的形式和内容会变化。

在2023年的中国加博会开幕式上,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在致辞时表示,加工贸易是我国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贸易方式,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中处于枢纽地位,正在引领技术密集型产品创新发展。

暨南大学经济学教授封小云也曾对记者表示,“有各种充分的事实证明,加贸不会没有活路”。她认为,评价加工贸易,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否定加工贸易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加工贸易这项制度,无论是起源还是发展到现在,依然是被全球认可。”加贸这项制度是永恒的,但它的形式和内容会变化。

▲满载货物的运输车辆快速通过黄埔综保区卡口

那么,加工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近年来,我市加工贸易逐步向一般贸易、保税物流、跨境电商及国内销售等业态转变,虽然加工贸易占全市外贸的比重从1998年顶峰时期的95.2%,下降到当前不足三成,但加工贸易不断向多元化转型、企业形态实现了根本性转变,融入“双循环”能力不断增强、生产制造水平加速高端化、新业态快速发展,助推全市外贸高质量发展。

比如,目前全市有2400多家加工贸易企业(包括已转型的企业)建立起自主品牌,累计拥有注册商标1.97万件。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AEO高级认证企业182家,其中七成为加工贸易企业。

换句话说,加工贸易正朝着更好的方向驶去。东莞日报记者跟随中国加博会的步伐采访报道了十几年,在多年的走访发现,脚步向“内”、目光向“上”、品牌向“新”、内涵向“深”……东莞的加工贸易转型显现出了新气象。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当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大背景下,东莞的发展正在迎来一个崭新的机遇。一直以来,东莞旗帜鲜明地支持加工贸易发展,并一如既往地支持加贸企业的发展壮大,为企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张燕生在中国加博会主题论坛上表示:“加工贸易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工贸易浪漫的时代结束了(代工),神奇的新时代开始了(创新)。”

让我们共同迎接加工贸易的“神奇新时代”!

文字:首席记者 曹丽娟 林朝丰 图片:记者 梁浚锋 曹雪琴 李梦颖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