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五杰|邓植仪:中国现代农业教育的开拓者
悦读桥头 2024-05-08 11:07:49
今年以来,桥头镇聚焦桥头邓氏家族,打造桥头邓氏名贤IP品牌,用好邓屋“院士村”的金字招牌,让名贤精神焕发时代生命力,增强城市底蕴,助力文化强市和“百千万工程”建设,走出一条城市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片
桥头围绕“院士名村,一门五杰”,策划了专题报道,讲好邓氏名贤故事,激励后人奋发图强五杰分别是:中国著名土壤专家、农业教育家、近代农业高等教育开拓者邓植仪;我国著名爱国企业家、桥梁工程师邓盛仪;化学工程专家邓鸿仪;中国科学院院士、激光先驱、“两弹一星”功臣邓锡铭,中国著名邮票设计师邓锡清
 
图片

 

本期介绍的是中国现代农业教育的开拓者——邓植仪。

 

 

中国现代农业教育的开拓者

图片

 

邓植仪

 

邓植仪(1888-1957),字槐庭,东莞市桥头镇邓屋村人。邓植仪年少时,自费留学美国,攻读土壤学。归国后历任广东农业高等专业学校校长、广东大学农科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及教务长等职务,是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他追求科学,一生在土壤学领域深耕,创建广东土壤调查所,长期从事广东全省的土壤调查与研究,是现代中国土壤学的奠基人。他在抗战时期,随中大迁往坪石办学,在烽火连天中践行科教救国的教育理念,是莞籍“坪石先生”中的代表。

 

为救国立志学农

邓植仪出生成长于灾难深重、贫穷动荡的年代。出身农家的邓植仪,受父亲“以农立国、农为根本”思想的影响,萌生了“学农救国”的追求,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后,邓植仪毅然归国,开始了“科技兴农”“振兴农业”的探索,致力于用科技建设现代农业,为农业奉献终生。

 

现代农业教育的拓荒者

图片

1940年邓植仪(前排右一)、丁颖(后排右一)等中大教员在云南澄江留影

邓植仪从事高等农业教育三十余年,将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学有专长的现代农业专门人才。1924年,孙中山下令将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等合并为国立广东大学。邓植仪参与筹备国立广东大学,并创办石牌农场。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后,邓植仪长期任教于中大农学院,并担任农学院院长、中大教务长等职务,是广东高等农业教育的开拓者。

 

 坪石岁月

图片

 中山大学农学院栗源堡院本部

图片

中大师生迁往澄江途中

抗战期间,为躲避战乱,中山大学先后辗转广东罗定、云南澄江,迁至粤北坪石,在炮火纷飞中继续办学。邓植仪在战乱中组织师生撤离,为复学复课来回奔波,在烽火连天中担负着领导中大农学院、管理中大教务、解决经费难题的重任。

 

图片

1940-1944年邓植仪

在栗源堡的住宅

图片

中山大学坪石校本部

办公地楚南会馆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被迫迁校办学。时任农学院院长和学校教务长的邓植仪与各院院长等带领7个学院2000余名师生,携带1185箱约72吨的教学科研物资,先后辗转广东罗定、广西龙州、云南澄江、粤北韶关坪石、湖南宜章栗源堡等地,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办学。

 

图片

1946年3月国立中山大学在广州石牌复校

抗日战争时期,邓植仪坚持实地调研,组织力量完成对云南澄江土壤的调查等工作。抗战胜利结束后,国立中山大学成立复课委员会,邓植仪任迁运组主任,学校于1946年3月在广州石牌复校。

 

邓植仪立志“农业救国”,一生致力于用科技建设现代农业。他主持广东农林试验场,开启了发展广东现代农业的试验;他创建广西实业研究院,为广西建立了一个农林工矿的试验基地;他在国民政府农林部担任技监,促进了中国战时农业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农业部顾问等职,为新中国土壤肥料研究工作贡献余热。

 

图片

1984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

颁发给邓植仪的表彰状

 

情系乡梓

图片

家乡的水土养育了邓植仪,邓屋村的文化底蕴滋养了邓植仪;邓植仪对家乡亦怀有深厚的情感,他关心家乡建设,为家乡农业建设和发展不遗余力地出谋划策。

 

图片

邓植仪为《侨港东莞同乡会第三期特刊》

《东莞年报》题字

1945年底,东莞县在桥头镇(丰乐乡)筹建东莞县立农业职业学校,由明伦堂拨款建设。邓植仪积极参与该校的筹建工作。这是东莞第一间农业职业学校,开创了东莞职业教育的先河。

 

 

 

图文:桥头文化服务中心

编辑:香雅怡

编审:邓佩珊

出品:桥头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