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爱科普35|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让农业科普“破圈”,把田间课堂搬进生活
东莞+ 2025-09-10 18:06:35

“原来蔬菜可以不用土种?5G还能管浇水施肥!”在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下称“市农科中心”)的科普温室里,孩子们围着无土栽培架发出惊叹。

作为东莞市农业农村局下属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市农科中心凭借科研优势,将农作物育种、智慧农业等专业成果转化为大众易懂的科普内容,先后拿下“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东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基地”等多项荣誉,让农业科普跳出课本、走进生活,成为东莞科普领域的“农业特色名片”。

3120㎡科普温室:解锁农业“未来式”

走进市农科中心,3120平方米的“东莞市农业科普展示温室”是当之无愧的科普核心阵地。这座温室以“智汇农科”“智雅兰谷”“智创农耕”为三大板块,把智慧农业的“黑科技”变成了可看、可触、可体验的场景:光伏板下种着长势喜人的蔬菜,无土栽培架上的生菜根系晶莹剔透,5G设备实时监测着温湿度——在这里,“现代农业”不再是课本上的名词,而是能亲手触摸的现实。

自开放以来,科普温室坚持免费开放并提供团队预约讲解服务,累计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其中儿童和学校团体占比极高。为了让科普更“沉浸式”,市农科中心创新打造“理论+实践”研学模式:孩子们不仅能观摩光伏种植、智慧农业设施的运作,还能走进种植体验区,亲手尝试播种、浇水,感受农耕乐趣。

2025年初至今,市农科中心已联合东莞市商业学校、厚街中学、南城阳光第六小学等学校及企业,开展17场科普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读懂“一粒种子如何长成庄稼”“科技如何改变农业”。

▲农业科普研学体验

走出温室:把“农场”建进校园,让课程落地课堂

“科普不能只等别人来,更要主动走出去。”基于这样的理念,市农科中心依托自身技术、人才优势,帮中小学校打造“校园农场”,让农业科普扎根校园。在东城实验小学,市农科中心的科技人员从农场规划设计、土壤改良,到日常种植管理,提供“全流程”指导——线上答疑解决种植难题,现场教学示范农具使用,最终帮学校建成了可持续运营的校园农场,成为校园科普的生动案例。

为了让农业科普更系统,市农科中心还探索出“3+1+1”课程体系:“3项常规课程”涵盖科普温室研学、校园农场劳动实践、专家科普讲座,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接触农业;“1项特色课程”则根据学校需求定制,比如协助建设“种子博物馆”、开展智能水培种植体验;目前,市农科中心还在编撰《中小学农业生产劳动实践课程(教师用书)》,为学校提供标准化教学支持,让农业科普真正融入课堂教学。

▲东城实验小学日常校园农场劳动实践教育课程(与学校共同开展)

服务下沉:从田间到产业,科普惠及不同群体

“荔枝怎么嫁接能提高产量?”“家庭种蝴蝶兰要注意什么温度?”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市农科中心以“农业科技特派员(轻骑兵)”为纽带,打造“农科莞+”农业科技党建服务品牌,开展精准化科普服务,实现“既送知识,又送技术”。

面向学生和普通市民,市农科中心设计了“花卉植物多样性与生态文明”“水稻是如何种植出来的”等主题讲座,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农业常识;针对农业企业、种植户,则开设“荔枝高接换种技术”“设施葡萄熟期调控技术”等专题培训,手把手教实用技能,助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同时,市农科中心还围绕荔枝、花卉、葡萄、蔬菜等东莞特色产业,举办主题展示活动——既为行业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也向公众普及“东莞特色农产品如何种出来”,实现产业发展与科普传播的“双赢”。

▲特色科普课堂

从3120㎡的科普温室,到校园农场,再到田间地头的技术培训,市农科中心正用实际行动证明:农业科普不但不枯燥,反而很有趣、很实用、很贴近生活。在这里,每一粒种子都蕴藏着科学的奥秘,每一次实践都传递着农耕的智慧,让更多人读懂农业、爱上农业,为东莞农业科技的传播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本项目为东莞科普专项资助项目)

文字:记者 赵海霞 图片: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