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多勇士根基固,家有英雄世代荣。在中堂镇年轻的新兵中,有不少是因为家风传承,他们从祖辈、父辈手中接过钢枪,身着戎装踏入军营。不同的时代,相同的选择,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参军爱国情怀。今年中堂镇便有两名热血男儿,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军旅赞歌。
罗景炀:
追寻先辈足迹携笔从戎
■罗景炀身着戎装,即将奔赴军营,报效祖国 中堂镇武装部供图
“作为烈士后代,参军报国义不容辞!”近日,中堂新兵罗景炀身着戎装、胸戴红花,在新兵入伍欢送会上激动地说。如今还大学在读的他,毅然追寻先辈的足迹,奔赴军营,报效祖国。
罗景炀的曾祖父是革命烈士罗其屏,他的革命故事耳熟能详。罗其屏于1905年出生于广东惠州博罗县,1922年秋,他转学至广州市英语补习学校。受当时广州如火如荼的爱国学生运动影响,他一腔热血,积极投身学生运动。1923年9月,罗其屏考进同济大学附中,1925年升入医科。在同济就读期间,他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1926年转学至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医学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罗其屏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彰显了他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1927年4月,罗其屏被捕,1928年春天英勇牺牲,时年23岁。
“我很小的时候,就总是听大人们讲曾祖父的故事。”自幼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罗景炀,对曾祖父的英雄事迹熟记于心。虽然这段历史对他而言十分遥远,但是罗景炀从小就在心里种下了参军报国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罗景炀渐渐明白了“参军报国”的意义,理解曾祖父当年为何愿为革命付出生命,他心底的那颗“种子”也在生根发芽。
罗景炀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在考上佛山大学药学专业后,他也从未忘记自己的“从军梦”。今年,罗景炀顺利通过征兵的各项考核,如愿成为一名新兵。“曾祖父的一生告诉我,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守护这片土地。能参军入伍,是我的荣耀,也是为了不辜负先辈的遗志。”
“看见孩子穿上军装,实现他从小的梦想,我们虽然有不舍,但更希望他能去部队锻炼自己,保卫祖国。”罗景炀的父母表示,希望孩子到部队之后能安心服役,刻苦训练,努力成才,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黎佳铭:
接过祖辈钢枪报效祖国
■黎佳铭成为一家三代人中的又一名军人 中堂镇武装部供图
“如果问我为什么要当兵,我会骄傲地回答,因为我骨子里流淌着军人的血液!”在上半年新兵入伍欢送会上,新兵黎佳铭的声音格外铿锵有力,接过祖辈钢枪,黎佳铭成为一家三代人中的又一名军人。他表示会铭记长辈的教诲,像祖辈那样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黎佳铭是中堂镇槎滘村人,他的外公张道才曾在广州军区水陆坦克团服役,其间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战,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残酷考验。退伍之后,张道才在广州工作,他退伍不褪色,不忘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骨子里军人的血性和担当始终没有改变,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退休后,张道才回到老家湖南郴州,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坚持为群众服务,热心帮助乡亲,继续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挥余热。
小时候,黎佳铭常常听外公给他讲部队的故事,内心便对军营生出向往。“外公经历过战争,炮火的洗礼造就了他坚毅的一生,从小他对我的要求就很严格,我很尊敬他。”黎佳铭说,正因如此,他非常想去部队锻炼自己,取得学习、思想政治上的进步,赓续红色基因。“如愿穿上戎装,我很开心。我会像外公一样心怀报国理想,在部队严守纪律,努力训练,锤炼意志,苦练本领,争取早日建功立业,脚踏实地走好自己军旅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