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厚街“一门十六杰”热血往事
东莞+-厚街视窗 2025-09-09 10:17:08

■王作尧将军雕像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作为革命老区,厚街诞生了以王作尧将军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先烈。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我们一起重温王作尧将军家族“一门十六杰”的革命事迹。

如今书声琅琅、鸟语花香的厚街镇前进小学校园,曾是首位东莞籍共和国将军王作尧的故居——小坞园,同时也是东江纵队在厚街的重要据点,在抗战时期发挥着重要的堡垒作用。小坞园内走出了许多革命英雄,王作尧将军家族“一门十六杰”的革命事迹至今仍传为美谈,为后辈所铭记、缅怀。

■王冠东讲述家族革命故事

前赴后继,家族成员集体参加革命

据东纵后代、王作尧侄子王冠东介绍,小坞园曾是厚街镇西元村王姓人家的居住地,王作尧将军的爷爷王陶川是清末最后一代武举人,曾在厚街教授学徒练武,颇具威望。王陶川对子孙的教育非常重视,第二代王普乐、王仲和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第三代也多前往东莞中学、广州学习,甚至出国留学。如王作尧曾在广东军事政治学校(燕塘军校)求学;王启光则毕业于东莞中学,后留学日本。

良好的教育环境及淳朴的家风让王作尧、王启光等人较早了解共产主义,并接受了先进思想,在青年时期便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并回到厚街以哥哥带弟弟、丈夫带妻子的方式,积极动员亲人及身边的人参加革命。在王氏一家的带动下,当时厚街村一带很多人入党参军,特别是西门巷,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革命,所以当地人也把西门巷称为革命巷。

据介绍,小坞园内王作尧家族成员均参加了革命活动,其中加入共产党的有16人,包括东江纵队参谋长王作尧、东莞第一任党组织特支书记王启光、革命烈士卢克敏、王农夫妇以及王真、王彩琪等人,为东莞的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小坞园

小坞园曾是东纵地下情报据点

王冠东介绍,由于西元村周边良好的群众基础,加上王家全员投身革命事业,小坞园成了东江纵队在厚街开展地下活动的重要据点,东纵的电台就曾设在王作尧将军母亲的住房内,组织安排一个懂收发电报的女战士陈英在此收发电报。

东江纵队的油印室也曾设在小坞园内,是东纵机关报《前进报》的印刷厂。王家的巾帼英雄,如王真、王农等都曾通宵达旦在油印室内排版、雕刻、印刷报纸,再赶在天亮前把印好的《前进报》送到部队。

当时,小坞园是一个重要的地下交通中心,到小坞园送信送情报的人特别多,莞太线一带的情报都要汇总到小坞园内发送给上级组织,上级组织的命令也通过小坞园内的电台传播到革命根据地。为了接待情报工作人员,王家上下对每一位来小坞园送情报的人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专门空出房间安排住宿,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待。在那个吃一顿饱饭都难的年代,王家还经常拿出稀有的腊肠去招待情报人员,大力支持革命工作的开展。

此外,小坞园还担负着救助伤员的任务。小坞园是东江纵队的疗养所,王稚茹任所长,不少受伤的东纵战士都会送到小坞园内救助、养伤,王家上下承担着着照顾伤员这一重任,王真、王兰、王彩琪等人都曾照顾过伤员,为受伤的战士送饭送药。

王作尧将军家族成员怀揣坚定的信仰,举家上下奋不顾身地投身革命,配合东江纵队在厚街地区积极活动,收发情报、救助伤员,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厚街人民的骄傲,也是东莞人民的骄傲。

革命伉俪英勇就义时女儿仅几个月大

在海丰县城郊的虎洞山麓,长眠着一对同时为国捐躯的青年夫妇——卢克敏烈士和王农烈士,他们均是王作尧将军家族参加革命的16人当中的重要成员。

据王农夫妇的女儿卢秀安介绍,“父母都是青年学生出身,思想敏锐,博览群书,逐步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难当头,更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

为抗日,王农夫妇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父母结婚后,很少回家,夜以继日忙着抗日,甚至忍痛将出生才一个多月的哥哥留给祖母抚养,专心革命。”卢秀安说,1945年10月,父母接到派往海丰县的调令,此时母亲又不得不将生下才28天的自己送回祖母那里。随后,父母奔赴海丰县,走向新的战斗岗位。

1946年2月的一个雨夜,在汕尾通向海城的路上,卢克敏带领的东纵第6支队与开进海城的国民党186师发生遭遇战。经过激烈的战斗,部队安全转移了,不幸的是卢克敏和支队参谋长林冲,大队长黄胜身负重伤。由地方党组织安置医治,组织派王农随同护理。在转移到梧桐坑村,准备送往香港治疗时,由于奸细告密,当晚即遭敌人包围,寡不敌众的卢克敏等人同时被捕。

敌人残忍地用铁丝穿过他们的手掌心,押送到海城敌师部,受尽酷刑摧残。1946年3月8日押赴海城“猪仔铺刑场”枪杀示众。卢克敏因伤势过重被敌人用担架抬往刑场,到了刑场敌人要他们跪下,但他们至死不跪。面对敌人的枪口,痛斥敌人的罪行。敌人用枪托狠狠地撞击王农的头部,王农被打得满脸是血,仍然带头高呼口号,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牺牲时,卢克敏年仅29岁,王农年仅26岁,他们的儿子才一岁多,女儿才几个月大。新中国成立后,夫妇二人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将军家族成员事迹简介(部分)

王作尧

王作尧(1913—1990)将军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是从东莞厚街走出来的第一位东莞籍的共和国将军,他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

1913年4月,王作尧出生于广东东莞厚街西门巷小坞园。幼时家道中落,从小体弱多病。1926年,随父亲迁居广州,读完小学、初中预备班。后到文德补习学校补习。1929年,考取广东田亩陈报处绘图员训练班,学成后先后赴四会县大沙乡及东莞厚街田亩陈报处当绘图员。

1938年日本加紧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华南地区危在旦夕。王作尧被中国共产党派回东莞组织抗日武装。王作尧创建抗日游击队后,三次率队进入大岭山,深入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为后来曾生率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44年,王作尧带领部队北渡东江创建罗浮山根据地。东纵司令部移驻罗浮山后成立了中共广东区委,王作尧当选为中共广东区委委员。1945年,王作尧又率1200人挺进粤北,开创五岭根据地,坚持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结束后,王作尧率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后加入解放战争的洪流之中,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7年6月中央军委授予他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8月,中央军委又授予他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7月3日,在广州逝世,享年77岁。

王启光

王启光(1910—1992),又名王次华,东莞厚街西元村西门巷人。1935年,在东莞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东京参加左翼作家联盟。翌年3月回国,在广州由国民大学学生张定邦介绍,参加中国青年同盟,随后回厚街发展盟员。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东莞特别支部书记。回厚街发展党组织,建立厚街党支部,并在厚街组织世界语拉丁化新文字学习班,团结教育青年。

1937年12月,随国民党第九十三师到宝安第二区组织区、乡抗日自卫队。1938年1月,以“救亡呼声社国防前线工作队”名义,率领10多名队员赴宝安南头、深圳等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任该队队长兼中共支部书记。同年秋,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第一五三师九一三团被日军击败,与师部失去联系,军心动摇。受中共东宝边区工委派遣,到该团开展统战工作,争取该团共同抗日。团长李纯同意成立临时政治部,由王启光当主任。政治部还设立一个武装政治大队,后改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随后编入由王作尧领导的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1939年春,领导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宣传队在东莞的黎村、谢岗、上桥头、樟木头、石马一带开展抗日斗争。1940年被中共广东省委派往广西十万大山地区活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三支队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湛江专署副专员、中共湛江市委常委兼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等职,是广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1992年逝世。

文字:厚街融媒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