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2024年东莞将这样做好做活“水文章”
东莞+ 2024-03-29 16:46:59

近年来,东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全市水环境迎来了“生态蝶变”。未来东莞水务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走?3月29日,东莞召开2024年全市水务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全市水务重点工作。全市水务系统将紧扣大湾区战略、锚定“百千万工程”、聚焦“投资年”,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水务工作始终,推进“水、城、产”深度融合,坚持将提高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治水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奋力建设绿美东莞。

筑牢防御水旱灾害的坚固防线

东莞洪、涝、旱、风、潮(咸)“五患”俱全,是珠三角水情最复杂的地市。近年来,极端天气更是频繁发生,复杂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全市水务系统要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打好水旱灾害防御主动仗。汛期将近,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迅速绷紧防御这根弦。

压实防御责任。依法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实施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及时更新公开全市排水防涝安全责任人、严重易涝点责任人信息,主动接受社会咨询和群众监督,倒逼责任人履职尽责。组织必要的培训、演练,提高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的履职能力。

夯实防御工程设施。加快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夯实防灾减灾工程屏障。在建水闸、堤防等水利工程和治涝工程要加快建设,并落实自身安全度汛措施。今年,要提前实现堤防达标率85%的“十四五”规划目标,易涝点要再减少4个。

落实防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水旱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工作专班)、汛期值班、会商预警、信息报送、应急物资管理调运等指挥调度机制,水旱灾害防御协同指挥平台、应急抢险专家库等技术保障机制,以及水务、城管、交警“三人小组”应急处置和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共同发力,提升联动防御成效。

抓实防御措施。修订完善应急预案,组织演练学用预案,熟练掌握应急处置流程和措施。及时补充完善防汛物资,组织抢险救援训练。迅速开展全覆盖防汛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水库大坝、溢洪道、堤防险工险段、穿堤建(构)筑物等关键部位的安全隐患。科学精准联合调度河库站闸,系统运用“拦、分、蓄、滞、排”措施,最大程度发挥减灾效益。

聚力实施“投资年”攻坚行动

今年是东莞的“投资年”,要求水务基础设施投资完成72亿元以上。全市水务系统要把握住“抓项目、扩投资”政策窗口期,落实“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落地为王、开工就是硬道理”等要求,建成一批重点水务基础设施。

市水务局要统筹抓总,以超常规力度推进实施。要制定具体攻坚举措,充分挖掘投资潜力,做实做细水务投资计划总盘子,将投资任务分解落实到镇街(园区)、部门和单位,明确责任人。

加强考核督导和奖励激励,实施领导带队片区督导,加大“水务基础设施投资完成情况”在河长制考核中的分值,对年度水务投资计划完成较好的予以额外加分,对投资计划执行落实不力的进行约谈、问责。

强化要素保障力度,建立要素保障清单,积极争取中央特别国债和专项债支持,创新投融资模式,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加强与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加快项目开工前用地、用海和用林手续办理,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确保资金、土地、审批等各要素不影响工程建设,为全市“投资年”行动目标实现贡献水务力量。

深入实施和服务“百千万工程”

“百千万工程”是全省、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全市水务系统要对标对表,自觉地把水务工作放在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中谋划推进,主动融入服务“百千万工程”,做好其中的“水文章”。

加快建设“一江两河四域、一横两纵十库”东莞水网,加速水利设施智能化改造,构建适度超前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打造海绵城市,提升城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持续推进全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巩固扩展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推动更多河湖实现长制久清,助力构建和谐共生的绿美生态体系。夯实“双水源、一张网”格局,更新改造老旧公共供水管网、水厂老旧设备,有序推进居民住宅小区二次供水抄表到户,推动供水服务迭代升级,助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良好营商环境。

落实水库移民后期帮扶政策,抓好7镇8村9个大型扶持项目建设,精准扶持产业发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优做强绿色水经济,抓好穗丰年和松山湖等2个以上市级水经济试点项目,促进人水产城融合,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聚焦“绿美东莞”做好水文章

深入推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让东莞生态文明底色更亮、成色更足。全市水务系统将深化用水管理,强化节水措施,将城市节水工作水平推上新台阶。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发挥水权交易市场作用,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转型。以创建石马河流域省级幸福河湖样板工程为牵引,推进绿美水系建设,打造绿美碧带,贯通东江干流碧道和石马河上游碧道,今年新建碧道不少于80公里,实现更多河湖优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带动水经济发展。

持续推进河湖水环境治理,健全小微水体长效管护、跨镇街断面保洁监督机制,常态化开展河湖“清漂”行动,推进雨污错混接改造、降低污水管网运行水位、河道暗涵总口截污改造、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避免雨季溢流、杜绝晴天污水直排。

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推进江心岛(洲)保护水土保持典型项目建设,完成松山湖科学公园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成沙河石龙段、石排东江滨江段、谢岗截洪渠和银山湿地等4条生态清洁小流域。

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重点打造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谢岗海绵项目示范建设,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率不低于45%,高标准迎接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省级示范建设绩效评估。

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工作,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统筹、协调、推动作用,完善河湖长履职评价、工作考核机制,落实河湖巡查暗访、交办、挂牌督办,深化河湖长制工作与河湖保护检察监督、生态损害公益诉讼衔接,推动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助力治水兴水全面高质量发展。

文字:周桂清 图片:周桂清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