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建公园,地下治污水!记者探秘东莞全地埋式水质净化厂
东莞+ 2025-07-09 17:11:26

清晨的阳光洒在黄江生态公园新铺的环湖步道上,三三两两的市民或慢跑,或遛弯……微风拂过,带来草木的清香,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城市休闲图景。“以前哪敢想这里会这么漂亮、舒服!”正在晨练的附近居民陈伯笑着对记者说。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就在这片充满欢声笑语的公园地下16.6米深处,一座现代化的“隐形卫士”——黄江梅塘全地埋式水质净化厂一期工程正24小时高效运转,默默守护着城市的“血脉”。近日,这项东莞市“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正式建成投运,记者走进现场,一探究竟。

▲黄江梅塘水质净化厂一期工程航拍图

深藏地下的秘密武器:破解邻避困局

走进黄江生态公园,绿意扑面而来,丝毫感觉不到脚下竟是一个日处理能力高达5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的核心区域。这正是梅塘一期工程最令人称道的创新之处——采用“全地埋+地上综合开发”模式,将传统污水处理厂令人困扰的“痛点”巧妙地埋入地下。

“你看,我们站的地方,下面就是庞大的处理箱体,深达16.6米,相当于五六层楼的高度。”项目运营主管指着脚下介绍道。记者跟随他进入一个不起眼的地面管理房,乘坐工程电梯缓缓下降。电梯门打开,一个灯火通明、管道纵横、设备林立的地下世界豁然呈现。巨大的空间内,水流在密闭的管道和池体中奔涌,先进的LHC型污水处理设备(以玻璃钢、不锈钢为主材)正在安静地工作,几乎听不到预想中的巨大噪音,空气中也没有明显的异味。

▲黄江梅塘水质净化厂一期工程高效沉淀池

除了“隐形”,水质保障更是硬核。项目采用了核心的“分点进水多段AO”工艺。在中央控制室,巨大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项进出水水质指标。工作人员指着一组数据说:“看,这是实时的出水总氮,含量严格控制在10mg/L及以下,达到了全市最严排放要求。”

建设这样一个庞大的“地下迷宫”绝非易事。据了解,为解决这些难题,他们引入了基坑监测预警系统,就像给基坑装上了心电图,任何微小的变形都能实时捕捉报警;采用二维码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工人扫码就能清晰了解施工要点;还实施了全天候的变形监测,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对施工全程的智慧化监管,最终确保了工程安全高效落地。

地上地下,双重红利惠及民生与经济

走出地下空间,重返阳光下的生态公园,更能深刻体会到梅塘一期工程的深远意义——它不仅解决了污水处理问题,更通过释放宝贵的地上空间,为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传统污水处理厂要占据大片地面,而我们把整个‘生产车间’都搬到了地下,地面就完全释放出来了。”项目运营主管告诉记者。这片因“隐形”设计而重获新生的土地,已从曾经的“设施用地”标签中解脱出来,其潜在价值大幅跃升。记者看到,公园周边已有新的开发项目在规划或启动。高效、集中的污水处理服务,也有效降低了区域内企业的环保负担,“以前企业可能要自建或处理更复杂的排污问题,现在接入市政管网,由我们专业处理,成本更优,环境更有保障。”项目运营主管补充道。

最直观的改变莫过于市民脚下的这片公园绿地。记者漫步其中,只见乔木郁郁葱葱,灌木错落有致,各色花卉点缀其间,崭新的环湖步道干净整洁。正在散步的张大哥夫妇高兴地说:“以前这里听说要建污水厂,大家还有点担心。没想到建得这么好,一点味道和噪音都没有,还多了这么大一个公园!我们现在是每天有空都会来走走。”曾经可能引发“邻避”担忧的地点,如今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放松的首选之地,真正实现了从“厌恶性设施”到“邻喜公园”的华丽转身。

无疑,黄江梅塘全地埋式水质净化厂一期的建成投运,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东莞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它用创新的“地下治理、地上共享”模式,实现了环境基础设施与城市生活的和谐共生,既提升了黄江镇的污水处理能力和水环境质量,也重塑了土地价值与城市生态空间,为东莞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铺设了坚实的生态基石。

未来,这一“看不见”的治污工程,将持续为“绿美东莞”和“百千万工程”注入汩汩清流。

文字:记者 刘敏珍 图片:记者 陈帆  东莞水务集团供图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