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进莞来|太“卷”了,14000多人投稿,仅194件入展!“全国第三届手卷书法作品展览”东莞开展
东莞+ 2024-01-27 23:22:31

 

手卷因其形制独特、内容丰富、雅致精巧而备受历代文人青睐,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脉绵延数千载的历史见证。1月27日上午,“全国第三届手卷书法作品展览”开幕式暨交流会在东莞市莞城美术馆举行。本届共有194件入展作品,作品风格多元化,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比历届的作品更为丰富。

本次展览将展至3月17日。展览期间,丰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动将陆续开展,不断弘扬优秀的书法传统文化。

展览作品:融入传统审美和时代特征的探索

本次展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东莞市莞城街道办事处承办,东莞市莞城美术馆、广东佰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支持。展览征稿伊始就受到社会高度关注,投稿作者14000多人,194件入展作品观照传统文人书法的自然书写状态,在文本构思、情感抒发、艺术表现等方面相辅相成、引人入胜,综合展现了作者在创作中融入传统审美和时代特征而进行的不懈探索。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教育委员会主任潘善助致辞时表示,本届展览致力于探索手卷书法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学术价值,展现中国气派、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他呼吁广大书法工作者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把个人艺术追求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中。

据悉,岭南文化赓续传承、兼容并蓄,积累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和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东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本届展览致力于探索手卷书法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学术价值,展现中国气派、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该展览在东莞举办,为东莞乃至广东文化繁荣发展赋能,不但能为广大市民提供思想文化精品,为推进“文化强市”“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优质的文化力量,还有助于促进中国书法艺术的创作交流和兴盛发展。

开幕式结束后还举行了展览交流会,评委现场为参展作者答疑解惑,为今后创作指明方向,并分享参赛经验。有评委表示,作品要“入古出新”,既要有传统,也要有创新,这很有难度,但也是特别打动评委的方向。

配套展出:通过古今对话呈现书法的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莞城美术馆的专业优势,本次展览还同期配套展出了中国明清及近代名家手卷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来自深圳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以及莞城美术馆。当中既有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临王羲之、褚遂良的名帖真迹,及刘正宗、王问的手卷精品,又有清代与近代广东本土书法名家今释、苏仁山、张维屏、邓尔雅等广东书法名家佳作,涵盖楷、行、草、篆等书体。其中,董其昌以淡雅超逸之姿出入晋唐,开山立派,成为一代宗师;其余诸家,也皆自出新意,各具优长,与主展览的194件入选作品相得益彰。

如董其昌临褚遂良《乐毅论》是董其昌晚年代表作之一,其通篇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以生拙取胜,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王问的《草书杂咏诗卷》承宋元帖学之风韵,通篇气势奔放,渴笔纵横,风骨遒劲,凸显自我个性。清初岭南高僧今释存世珍品——行书《赠别石友道兄之三衢群丞序》卷 ,书法纵横开阖,行笔畅快,远追晋唐,近乎米、董之风。该卷引首容庚甲辰岁即1964年题“石舵文字”,卷后并有长文题跋600余字,内容见证了他与商承祚深厚的友情……观众可以透过这些历经岁月的笔意,感悟先贤文人胸中丘壑和精神意趣,同时结合古与今的唱和,建立起传统与当代的新连接。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学者张桂光表示,莞城美术馆调动了多个展馆资源,在展览同时特设“先贤名家篇”,跨时空同时展示古代手卷精品和现代手卷书法,通过古今对话呈现书法的传承。展览对书法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文字:沈汉炎 图片:李梦颖 视频:李梦颖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