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进莞来|寻找寮步“年味”:红团暖人心 团圆红火的民俗美味
东莞+ 2024-01-17 16:59:23

寒冬渐去,新春将至,辛苦了一年的人们纷纷开始为春节忙碌。年味是人们心中最醇厚的味道,炸油角的酥脆,咸丸的鲜甜,鱼龙的软糯,红团的清香……编织成寮步人心中年的味道。红团,一种可甜可咸的美食,它是过年过节不可或缺的美食。

红团寓意鸿运当头

17日一大早,良边村卢婆婆的小院里就忙碌开了。卢婆婆今年已经70岁了,身手却依旧矫健,和馅,炒馅,和面,揉面……一道道工序,她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红团顾名思义,红色外皮,形状偏圆,好似一只肥嘟嘟的寿桃。以前,红团主要用于清明节、重阳节祭祖以及婚嫁、满月等喜庆日子的传统食品,因其外形喜庆,有团团圆圆,红红火火,大吉大利之意,故此过年也开始流行做红团。红团不但是供品,又是馈赠的礼品,且总是以双数出现,以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

“我30岁开始做红团,以前是家里穷,就靠卖这些糕点补贴家用,现在家家户户条件好了,就总有人来我这预定糕点了。”卢婆婆一边和面一边和记者闲谈。卢婆婆做红团已有40年了,她做出来的红团足有成人巴掌大,皮薄不漏,内馅十足,凭着做红团的手艺、扎实的用料,备受村里人的欢迎,许多外村人逢年过节也会前来定制。

“红团寓意鸿运当头,大吉大利,不但是祭祀的供品,还是逢年过节、结婚、添丁满月等喜庆日子每家每户必备的一道特色小吃。在东莞人的心中,红团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关于习俗与记忆的传统味道。”卢婆婆说道,“现在会做红团的人少了,我想我只要身体可以,就会一直坚持做红团,把我们的传统美味传递下去。”

当天卢婆婆做的红团,就是寮步镇中心小学家长志愿者预定的,家长志愿者们带着小太阳中心小学志愿者一起为良边村的老人们制作红团,为老人们送去新年的祝福。

制作红团很讲究细节

红团外皮是由糯米粉加可食用的杨红粉制成,制作时需先将一半热水一半冷水加入拌有杨红粉的糯米粉中,将面团揉成胭脂红色,撮出一部分,用手压平,就成了“红团”皮。红团在制作时,宁愿做大一点也不要做成小的。

“制作时,要皮大且薄,内馅足足的才好吃。”红团分为咸、甜两种口味。甜馅较为简单,有花生和白糖。咸馅口感更为丰富,有眉豆、花生、沙姜、葱、盐和白糖。内馅要先炒制才能使用。包红团的方法看似简单却很考验手法,先捏一团红团皮,捏成一个兜形,然后往兜里灌入饱满的眉豆馅或者是白糖花生馅,再把口子捏紧,把红团捏成椭圆形,最后在红团的收口处捏出一个小尾尖的是白糖花生馅,捏出两个小尾尖的是眉豆馅,一个颜色喜庆、造型可爱的红团就“诞生”了。

做好的红团放在刷好油的蕉叶上,用柴火大灶蒸上20分钟即可,出锅时还得刷上一层油,这样做出的红团更加美观。

红团让春节更有家乡味

现场的小志愿者们认真地听着卢婆婆的讲解,并在卢婆婆、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下,有模有样地精心制作东莞的传统美食“红团”。

第一锅红团出炉,小志愿者们纷纷拿起自己制作的红团进行品尝。“没想到传统点心可以这么好吃,我特别喜欢咸味的红团,味道很特别,一会儿我们也要带着漂亮的红团去给村里的爷爷奶奶们品尝。”小太阳中心小学志愿者彭筱璐笑着说道。

红团制作好了,志愿者们将其打包,送往良边村辖区的退休老党员、退伍老军人和独居老人家中,让老人们品尝到了曾经熟悉的味道,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营造了尊老、爱老、助老、敬老的浓厚氛围。此次活动共有18名家长志愿者以及30名小志愿者参加,分别为良边村辖区内的20名高龄老人送上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红团,孩子们表达了对老人的关心和关爱,让老人们感受到无比温暖。

一口红团,一口清香。色泽鲜亮的红团让孩子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学习了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赠红团,传祝福。红团让春节变得更有家乡味,也让爱和温暖送到更多人的心里。

文字:甘劼伟 通讯员:胡玉洁 图片:寮步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