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第三十六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今天上午,东莞市2023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举行,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与预防艾滋病志愿服务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凝心聚力,更加关注和支持艾滋病防治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我市艾滋病疫情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
一大早,广东医科大学图书馆前的广场上,往来师生络绎不绝,不少驻足于此,参加艾滋病知识有奖问答活动,详细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许多师生和医务志愿者们佩戴着红丝带,这是他们对艾滋病问题的关心和关注的一种表达。他们结合案例及数据,向师生们详细介绍艾滋病的基本概念、危害、传播途径,艾滋病与毒品的关系,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防范毒品等内容,希望大家都成为宣传防艾、抗艾的代言人。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性和母婴途径传播,目前还不能完全治愈,也没有疫苗可以预防,被称为“超级癌症”。它不仅给患者个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
“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目标。”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张巧利介绍,东莞历来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综合干预、落实治疗关怀等综合防治措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市艾滋病疫情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
但不容忽视的是,作为一项世界性医学难题,艾滋病疫情传播和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彻底遏制,部分人群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仍需加强,东莞仍面临着严峻的艾滋病防治形势。疫情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均有青年学生艾滋病病例报告,其中大部分病例通过男男同性性行为传播。遏制学生人群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已经成为东莞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心。
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抗击艾滋
传染病防治历史表明,战胜任何一种传染性疾病,消灭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大环节缺一不可。
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邝卫红指出,在没有特效药物的今天,宣传艾滋病防控知识,保护易感人群,显得尤其重要。建校65年来,广东医在“合力抗艾滋”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医科大学特色的防艾经验。
▲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邝卫红
比如,成立于2006年3月的公共卫生学院,为社会培养了4000多名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在“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名列全国第30位;卫生检验与检疫和预防医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公共卫生学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培育建设单位。在三年的抗疫大考中,广东医科大学尤其是公共卫生学院,为东莞市决战决胜作出积极贡献。
“艾滋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艾滋病的无知和偏见。”邝卫红表示,学校将广泛开展多形式全覆盖的防艾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师生和社会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科学预防的知识,普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纠正“艾滋病离我还远”的错误认识。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张巧利
张巧利表示,十分感谢全社会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支持和贡献,希望大家携手共进,凝心聚力,继续为东莞市艾滋病防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她倡议:各镇街(园区)政府、各部门提高认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加大对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各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的管理者、老师做好青年学生健康的领航者和守护者,争做防艾知识的传播者,争做防艾活动志愿者;广大市民践行“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增强个人健康意识,提高防艾知识水平,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全市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发挥工作网络优势开展艾滋病防治宣教,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合力提升防治成效。
来自高校的师生和社会组织防艾志愿者代表也共同倡议:做好防艾抗艾知识的传播者,带动学生、家庭、学校积极开展校园防艾抗艾行动,目标一致,共同抗击艾滋病,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和传播。
东莞确定为第五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记者了解到,根据《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启动第五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的通知》(国艾办函〔2023〕4号),东莞市确定为第五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广东医科大学开展青春健康情景剧大赛
11月30日,东莞召开2023年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暨第五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启动会,专题部署全市艾滋病防控工作,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扎实开展好国家示范区工作,发挥好示范区控制疫情“稳定器”、探索模式“试验田”和防治工作“先锋号”作用。
会议解读了《东莞市第五轮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至2025年底,东莞要切实完成七项工作内容,达到相应的工作指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高质量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公众防治意识;高质量开展综合干预,提高预防服务有效性;高质量开展检测筛查,促进早检测早发现;高质量开展治疗关怀,提升抗病毒治疗效果;高质量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现消除母婴传播;探索创新开展专项工作,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会议强调,东莞第一次成功申办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但无论何种形式,目的都是为了遏制艾滋病的传播,守护人民的健康。第五轮示范区工作核心是“高质量防控”,在新形势新要求下,要认清当前形势任务,牢牢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切实把艾滋病防治工作抓紧抓好,探索出适合我市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为广东乃至全国贡献可持续可推广的“东莞智慧”。
【东莞市消除艾滋病母婴传播免费项目】
母婴传播疾病指儿童主要通过宫内感染、产道感染或母乳喂养感染了与母亲相同的疾病。艾滋病、梅毒、乙肝都可通过母婴传播。及时发现和干预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我市针对广大孕产妇及儿童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免费项目。惠民措施如下:
免费筛查:孕产妇孕早期在妇产科门诊可享受一次免费采血检验
免费治疗:艾滋病感染、梅毒孕产妇及所生儿童享受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感染产妇所生儿童享受免费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全程乙肝疫苗接种及7—8月龄 (完成第三针乙肝疫苗1—2个月)免费乙肝检测
治疗期间免费检测:在应用药物过程中将免费进行相关检测
住院费用减免:艾滋病感染孕产妇住院分娩可获住院分娩或终止妊娠住院费用减免
免费定额奶粉及免费随访:在我市进行预防用药及分娩的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的孕产妇和所生儿童将获得免费的随访服务,艾滋病感染产妇所生儿童获得免费早期诊断检测及定额奶粉补助。
【热点问答】
如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孕产妇在孕早期尽早接受艾滋病检测,发现感染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服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并定期检查随访;分娩时提前住院接受安全助产。婴儿出生后,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抗病毒药物预防性治疗并科学喂养,定期保健随访,可有效预防母婴传播。
艾滋病感染妈妈所生的宝宝如何随访?
宝宝出生后,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抗病毒药物预防性治疗并科学喂养,出生48小时内、42天、3月龄分别采集血标本,进行婴儿艾滋病感染早诊断检测。12月龄时进行HIV抗体筛查,筛查结果阴性,排除艾滋病感染筛查结果阳性,继续随访至满18月龄再次进行HIV抗体检测,检测结果阴性,排除艾滋病感染,如抗体检测结果仍为阳性,应及时进行补充实验,明确艾滋病感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