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发站秘鲁首都利马,终点站东莞大朗。
半个月前,秘鲁商人凯文(Kevin Carrillo)先后飞抵阿姆斯特丹、上海、广州,又换乘高铁,终于在第二十届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下称“织交会”)的开幕首日赶到了展会现场。
这并不是凯文第一次参加中国举办的纺织类展会。早在2010年,时年仅19岁的凯文独自来到上海参加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下称“ITMA”),正是在这次展会上,他发现了一台中国制造的毛织机,与家中父亲从欧洲购买的机器有着一模一样的功能和差不多的外形,售价仅为欧洲机器的十分之一。自此,他便开始了毛织机销售商的创业之路。

“我应该是秘鲁最早销售中国毛织机的人,13年里,我卖出了800多台毛织机、500多台缝盘机。”通过在视频网站和公司官网做宣传,凯文把中国毛织机卖到了南美洲多国,并在其中5国设立了服务处。凯文告诉记者,他的公司Accuratex Latam是南美洲最大的毛织机销售商。
织交会上的南美“毛二代”
在织交会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凯文不是能被一眼发现的外国人:黑头发、黑眼睛,连肤色也与南粤大地上常年日晒的人们相似,但高耸的大鼻子、深邃的眉眼以及一口流利的英文还是让记者发现了他,与同行仅会说秘鲁官方语言西班牙语的父亲不同,凯文偶尔还会蹦出几句简单的中文。
“这次参展我们非常激动,虽然曾参加过在上海举办的ITMA,但是织交会更适合我们,因为我们主要经营毛织机械。”凯文告诉记者,相比品类繁多的中国市场,秘鲁现在仅有6种常见的毛织纱线。这次来,除了采购技术先进的智能毛织制造机器,他还想拓展业务,采购新款纱线,为秘鲁以及南美洲市场提供更多花型、款式的毛衣。
作为东莞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纺织服装鞋帽产业已具千亿级规模。经过40多年发展的大朗毛织,已形成全国范围内最具规模、产业链最完善的显著优势。
织交会主会场设在大朗毛织贸易中心,一楼临时搭建的展位四周,2000多个常设店铺林立,批发商、品牌方穿梭其间,选款、买货,店员忙着打包发往五湖四海的订单,理货、算账,盛会开幕,生意照常。

如此充满烟火气的展示会,凯文还是头一回遇到。不出一会儿,他就从一家门店为父亲买了一件深蓝色薄款羊毛衫。
与中国老友的会面
大朗有展的消息来自汕头市连兴实业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连坚和,他与凯文合作已有九年。展会现场,他们对售后服务、付款时间、新品功能和秘鲁近年来的市场情况进行了详细沟通。
“凯文是一个很拼的‘毛二代’。”连兴外贸助理郭少君自去年9月起,一直与凯文在线上沟通发货和售后事宜。印象里,为了让南美洲的买主顺利制作需要的花型,又或者解决一个机器故障,凯文常常顶着13个小时的时差熬夜工作,“海外客户普遍与我们存在时差,一来一回沟通一个问题往往要一两天,但是与凯文聊基本感受不到时差,他的回复速度很快,问题也很专业。”
据郭少君可查的数据显示,2016年至今,凯文陆续购买了300多台连兴毛织机。
对东莞市缝神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谭江来说,与凯文的见面有些意外。
“你们公司是不是有一个秘鲁客户?买了上百台机器,就是我呀!凯文。”5年前,凯文经人介绍联系上了缝神的经销商并发展成合作伙伴。

作为大朗的本土企业,缝神已多次参与织交会。目前公司年产缝盘机2万台,近四成业务来自海外,且呈上升趋势。此前,谭江从未见过也没有直接联系过这位南美商人。
“他的售后问题挺少的,因为我那位经销商不太懂机器,有问题就会反映给我,要不就是凯文并不直接卖给终端客户,要不就是他自己懂。”谭江说,总公司不会利用区位优势和价格优势撬走经销商的顾客,这是做生意的规矩。凯文和他一起在展会上拍了一张象征友好的合照。
三天里,凯文和父亲一起逛遍了大朗优选综合馆、新型纱线区、源头纺厂区、毛织智造区等织交会展区。会场里不仅展示了琳琅满目的成衣纱线、先进高效的纺织机械,也交易着设计、技术与服务。

他们与4家供应商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其中一家生产的缝盘机较现有产品可以减少50%的人工成本,一家大朗供应商的工厂距离展会主会场仅十分钟车程。这让凯文十分欣喜,以往他在ITMA联系好供应商后,通常要再赶往浙江看厂。
与此同时,一支关于大朗毛织的短片也在悄然酝酿中。
南美洲毛织先行者的创业秘诀
“对很多秘鲁人来说,来到万里之外的中国并非易事,通过我的镜头,他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毛织机械、纱线厂长什么样,生产规模有多大,也能增加购买信心。”凯文说,视频大概会在12月初发布。
不设门店,仅通过网络宣传公司是凯文自2011年创业时就确定的事。目前,凯文在国外主流视频网站上的多个视频累计播放量已有141万次。

“我不想每天等待着客户找上门来,我要成为讲故事的人,在这个‘老旧’的行业做些新事。”凯文说,秘鲁乃至全世界纺织业的大部分从业者年龄都偏大,为了让公司产品更有说服力,他请来父亲担任销售总监,负责出镜讲解、采访客户的故事,两人各占公司50%的股份。疫情期间,他上线了教学课程,亲自示范如何操作机器,“非常简单,小孩子都可以很轻松地学会。”凯文告诉记者,这让许多当时心急如焚的新客户找到了方向,疫情一结束,他们马上能开张做生意。
越来越多的中国经销商发现了南美市场,联系到凯文寻求合作。

“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了,我在织交会上可以很顺畅的用英文与当地人交流。想当年我第一次来中国找货源的时候,大家都不卖给我。”凯文说,当时许多公司尚未设立海外贸易部,好不容易见到销售经理,对方看到来者是个来自南美洲的毛头小子都纷纷摆手不卖,一是考虑远距离售后麻烦,二是担心年轻人不靠谱。
2010年,为了拿到第一个供应商的资源,凯文用简单的中文约对方吃饭,凭借更胜一筹的酒量,喝到对方脸泛红晕,终于架不住他三番五次的合作邀约,同意供货;2014年,为了寻求新的供应商,Kevin来到连兴看厂,连坚和原本已经拒绝合作,但在走出办公室时看到了等待已久的Kevin,“没想到你还会说中文”,于是,连坚和邀请Kevin上天台吃烧烤谈生意。现在,Kevin家也有一台广东的烧烤机,是随连兴发到秘鲁的第一批毛织机一起送到的。“幸好我会几句中文,虽然很蹩脚,但帮我抓住了很多机会,看到了大世界。”凯文说。
之后,凯文计划每年都参加在大朗举办的织交会。更多的信息意味着更多发现机会的可能,秘鲁和南美洲毛织产业的升级变革需要他这样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