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军是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南社村志》主编、茶山图书馆馆长。作为南社村荣誉村民,他入驻南社8年,与大家分享“续千年文脉 绘大美南社”,关于乡愁的守望与回归、思考与探索,当然还有诗和远方。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南社村入选东莞“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将被培育成东莞乃至全省“古村保护活化”的典型。南社村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面临挑战,也孕育希望,充满期待。
格局之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
南社,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最重要的是文化寻根,寻的是其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和根基。走进南社,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千年画轴,关于古村落格局之美,关于古建筑营造之美,关于非遗匠心之美……
青山翠竹、小桥流水、荔熟蝉鸣,南社人曾经就是如此诗意地栖居于山水之间,在神话般的家园生活……
南社古村落整体营造独具匠心,以樟岗岭、梧桐山为案山,以马头岭、罗浮山为靠山,以四口鱼塘为船舱,以村中530多年的古榕树为船帆,形成状如帆船的岭南古村落的山水格局,寓意南社村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驶向东江、驶向大洋、驶向新时代。
我国知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欣然题字“南社明清古村落”。

营造之美
青砖红石、小楼深巷、飞檐走兽,南社人曾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看尽岁月沧桑……
“建宗庙以序昭穆,置尝田以祀祖先,筑书院以兴人文,修族谱以明世系。”短短四句祖训,贯穿着南社人800多年的创业史,创造了岭南古建筑的色彩之美、建筑之美、装饰之美。
色彩之美,上青下红。青色的是砖墙,红色的是红砂岩基础。红砂岩,南社人亲切地叫它“红粉石”。数千年来,这种红粉石,是南社乃至东莞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沉淀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造就了谢遇奇、谢高卓,熊飞、袁崇焕,张家玉等历代东莞人保家卫国的精神底色。
建筑之美,形制多样。包括祠堂、庙宇,民居、书院,古井、古巷、古围墙等十余种,其中最主要的建筑就是祠堂,一个村落,一个姓氏,拥有32座祠堂,为全国罕见;24条古巷,顺山势而就,错落有致,极尽自然之美;25眼古井,井栏参差,绳痕累累,承载着南社人祖祖辈辈共同的生活回忆,承载着背井离乡的游子无尽的乡愁。
装饰之美,重在细节。走进南社,百岁坊屋角上翘首远望的狮子,屋檐下精雕细琢的华板,都是那么细腻与奢华。南社的建筑装饰不仅分布广,而且种类多,讲究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一直以来,南社人讲究细节,追求生活美学,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以高品质的生活来升华有质量的生活。

匠心之美
集体记忆、烟火人间、匠心传承,南社人曾经的生活百态,刻录在心与口之间,成为历久弥新的文化符号……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外传递更加不凡的文化力量。南社古村落用行动彰显文化张力。
“南社斋醮”为代表的,岭南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体现风俗之美。“南社九大簋”讲究庄重而得体的,饮食礼仪之美。讲究座次礼仪,讲究“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讲究摆位礼仪,讲究“横三竖三”的九宫格摆法,讲究“有余有剩”,体现南社人热情好客、和谐睦邻的优良传统。
“茶山绸衣灯公”,是指身穿绸缎衣服的泥塑,是茶山及周边地区人们,“开灯”办喜事时,相互馈赠的精美礼品。制作过程中,融入塑、剪、簪、绘、绣、编,充分体现了技艺之美。
茶山绸衣灯公源于宋末元初,技艺传承700多年,一度式微,2015年,对其进行抢救性传承。自此,茶山绸衣灯公传承人扎根南社,传承与发展这项濒危的传统手艺。传统手艺、非遗项目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需要一批有情怀的传承人。

大美南社,不仅是岭南古村落的经典代表,更是中国古村落文化复兴的缩影。南社,如何走向未来?这是历史之问,是人民之问,也是时代之问。南社村作为典型村,不仅要破解难题,更要着眼于长远,向历史和未来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